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2008年,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货币供给相对于商品、服务甚至资产交易所需的货币需求过大。2005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各类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有加快上升的趋势。流动性过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围绕流动性过剩问题,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形成机理、价格效应及其治理对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基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推导出的流动性过剩测量方法,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现状,并总结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特点;在分析流动性过剩形成机理时,运用货币供给模型,推导出流动性过剩形成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结合2004-2008年我国流动性过剩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流动性过剩的价格效应方面,在对流动性过剩对不同市场(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的价格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单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就流动性过剩的价格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2005-2008年,几乎所有月份的流动性系数都大于0,且流动性过剩整体水平有上升的趋势,说明在此期间我国存在严重流动性过剩。②以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的样本数据对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从基础货币角度分析,我国外汇储备较快增长、消费增长速度缓慢、美国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都是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重要因素;从货币乘数角度分析,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于流动性过剩系数的变动影响非常微弱,而通货比率不断下降、存款比率保持上升、贷款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都是近年来我国流动性过剩形成的重要因素。③以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样本数据对流动性过剩的价格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期内我国流动性过剩对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价格波动有影响,但短期内只对消费资料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具有正向效应。④治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包括在短期疏导现存的流动性过剩、在中期抑制流动性过剩进一步扩大、在长期从根本上治理流动性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