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面临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较为严重,外源污染控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概念、分类、净化机理及人工湿地国内外发展现状,同时,着重阐述了人工湿地技术在富营养化湖泊外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可行性及其优势,并依托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平台,以湖滨区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建立人工湿地中试系统并进行试验,主要研究适合净化富营养化水质的人工湿地系统中基质、植物和流态的选择,以及水力负荷对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找出适合富营养化水质净化的人工湿地中最佳的植物、基质配置及流态组合,有效降低入湖氮、磷的污染负荷,为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去除氮、磷的能力。不同植物其全株N、P含量有一定差异。单位湿地池面积中植物含N、P总量以美人蕉最高,其对N、P去除的贡献率相对较高。选用沸石作为人工湿地基质,能够提高系统除氮效率。采用沸石的湿地池对NH3-N的净化效果明显提高,TN的净化效果也有一定增强,但NO3-N的净化效果几乎没有变化。改变砾石基质层厚度(从80cm增加到120cm)对湿地池除氮效果没有明显影响。不同流态对湿地净化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复合流态(垂直流+潜流)湿地池对TN、NH3-N、NO3-N的去除率相对最高,且与潜流-垂直流相前后次序没有显著相关性;潜流、垂直流湿地池对TN、NH3-N、NO3-N的去除率介于复合流、表面流之间;表面流对TN、NH3-N、NO3-N的去除率最低。不同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净化效果不同:水力负荷率高时,湿地池对TN、NH3-N、NO3-N的去除率低;水力负荷率低时,湿地池对TN、NH3-N、NO3-N的去除率高。湿地池水力负荷率决定其污染物负荷率,并对复氧和植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其除氮效果也随之发生变化。美人蕉、沸石-砾石复合基质、垂直流-潜流复合流态的人工湿地池具有占地面积小、净化效率高、景观效应好等优点,适合于太湖周边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