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概念首先来自于企业问题的研究,但所讨论问题不是企业所独有的,而是在任何组织都存在.把治理引入大学制度研究,其含义就是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方的追求自身目标的活动而实现整体的大学效率.治理研究与一般制度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一个立体互动的结构,强调制度的"自动实施".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治理分析的逻辑起点,大学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知识组织,其核心价值就是高深知识.高深知识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知识活动和人力资本的性质塑造了大学的治理特征:大学必然采取一个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形式;必然是一个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松散的柔性化组织;大学治理的多样性决定于其所嵌入的社会结构.
现代大学的活动不仅仅依赖于教师学者的劳动,而且是具有多要素共同生产的特征,因此传统大学的教授治校的简单形式,被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所取代.利益相关者不是一般意义的相关者,而是"投注者".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察,大学治理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这不同于组织边界的内部与外部.大学的内部治理是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活动,而影响治理,但表现为单向度的大学法令、政府(管理者角色)、市场等作为外部治理内容进行考察.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1、从治理角度分析大学制度是一种范式上的创新,超越了传统研究的经验式的描述,以统一的分析框架,把治理研究引入教育领域.
2、以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分析大学治理特征,使得现代大学的社会价值在结构中得以呈现,由此推导出大学治理的总体特征.
3、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分析方式研究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改变了传统的从组织角度划定研究边界的思路.
4、尝试以模型化的方式来论证大学研究中的命题,以论证代替理念,澄清语言表达中的模糊性,使逻辑以清晰的方式得以呈现.
5、在资本结构和治权结构的分析视角中,把一直被分立考察的大学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和学术权力等问题得以在新的角度中贯穿起来.
论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包括:(1)大学法令和章程是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规则,是交易成本的节约机制;(2) 政府具有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资金提供者)双重身份,容易造成角色冲突,应淡出利益相关者身份,而移交给其它中立机构;(3)大学市场是多要素连锁互动的复合的准市场,评价机制极其重要.(4) 学术权力体现学术权利,在大学中占主导地位,行政权力行使各利益相关者权利的代理权;
(5) 董事会具有监督、资源获取和战略决策的功能;(6) 大学的筹资结构与治权结构不相对应,但具有边际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