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质量、流动性风险与企业价值研究

来源 :内蒙古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24321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金融方式的创新应运而生,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由于银行业经营业务的特殊性,一般都有较高的风险,而且具有易传播的特点,特别是流动性风险,一旦发生将会威胁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人们的固有思维里,商业银行有政府和国家作担保,并不存在流动性风险问题,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容易导致的流动性资金减少;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使得资金大量流向虚拟金融平台,这就导致传统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原因引发流动性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这其中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不佳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流动性风险水平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商业银行唯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提高管理风险的主动意识,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促进商业银行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新型金融市场上站稳脚跟、立足长远。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内部控制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旨在研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与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对有关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内部控制与流动性风险及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与企业价值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和企业价值进行概念的界定,依据委托代理理论、价值管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对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概括,据此提出本文假设。然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选取在我国A股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2010—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内部控制与价值管理的落脚点一致,即促使企业价值增值,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价值越大。(2)内部控制主要就是控制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越完善,执行越到位,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就越好,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流动性风险水平越低。(3)有效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降低流动性风险水平,使商业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进行盈利,可以有效增加企业价值,即流动性风险水平越低,企业价值越高。(4)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降低流动性风险来提高企业价值,即流动性风险在内部控制和企业价值之间起到传导作用,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结合我国政策背景及目前经济金融形势,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就本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说明,对后续可研究内容做了展望。
其他文献
先秦儒学承袭了春秋以来重人轻神的思潮.立足于“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秩序的有序和谐来改造传统的“天”、“命”、“鬼神”观念,赋予其新的特色。以人文理性来理解“天”,以人
流动机械作业范围大、货种多、工艺杂,成本控制较为困难。在国内真正意义的单车核算都没有成功,因为单车考核是以单车为单位的考核,而每台单车有1~4名司机,各司机的作业货种、作业
换元又称代换,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利用换元解题,我们可以很快地打开思路,化简算式,从而达到求解的目的。
随着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得出投资者不是“理性人”,而是有限理性自然人的结论,同时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的现实背景,提出了“天气-投资者情绪-投资者
优秀工程项目的评选大多采取人工操作处理,速度慢,过程繁琐,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为评选工作服务,进一步提高优秀工程评选工作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同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和业务模式日趋复杂,为适应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企业之间加强联系的纽带。一方面关联方之间相互协作加快了交易高效有序进行的速度,降
摘要:课堂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提问需要讲究策略:反思新课改形式下课堂提问的功能,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提问内容要趣味、新颖,有启发性,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课堂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美国教学法专家卡
口腔正畸学研究的是颅、颌、面三者在三维结构上之间的位置关系。传统的检查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正畸的诊断与治疗。随着数字化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医师对错畸形的诊断
世通事件、银广夏事件、蓝田事件等财务信息虚假披露案的陆续爆发,引发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公司信息披露该如何实现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相关性等目标的探讨,也引发了社会各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