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肿瘤患者的输液方式,有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周围静脉留置针(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PIV)以及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在临床上以PICC和PIV较为常用。PICC导管是一种由外周静脉穿刺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患者血管刺激较小。PICC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无需麻醉,可以在直视血管下进行穿刺,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故PICC在化疗、急救、静脉营养等方面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途径,尤其对需要长期输液的肿瘤患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PIV也被称为套管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的穿刺针。PIV价格较PICC低廉,操作也更为简单,适合在患者机体任何部位穿刺(输注化疗药物时避开靠近关节部位),因此成为临床常用的输液方式之一。但该留置方式对所输液体要求较高,如对输液的种类以及输液的浓度等都会有所限制。本文通过收集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评价PICC和PIV两种置管方式的优缺点和进一步改善置管后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实施了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相关资料,描述并分析PICC患者和PIV患者各类特征的构成情况、置管后的疼痛情况、置管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一步探索影响患者疼痛及置管后操作无关性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的PICC置管组患者和PIV组置管患者分别为123例、200例。PICC组患者平均年龄58.8±11.5岁,PIV组患者平均57.0±9.2岁。PICC组男性患者74名,PIV组男性患者130名。职业分布方面,PICC组农民占该组的69.9%,PIV组的农民占比为65.0%,月收入≤1500元的患者在PICC组和PIV组的构成比分别为84.6%、79.0%。上述特征在PICC和PIV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肿瘤构成和轻中度药物刺激性的构成方面也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ICC组的患者疼痛率为6.5%,而PIV组为21.0%。除置管方式外,年龄、性别等一般特征均与患者的疼痛无关(P>0.05)。PICC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5%,操作无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2%,PIV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操作无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22%,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操作无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白细胞(OR=4.7,P=0.001)和凝血酶原时间缩短(OR=32.6,P<0.001)。结论PICC置管相比于PIV穿刺具有更低的疼痛发生率,而操作无关性并发症的发生与置管方式没有统计学联系,与高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有关。从降低患者的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的角度考虑,建议肿瘤化疗患者使用PICC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