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岭头”是盛行于桂南地区钦州、灵山、浦北、防城等地的一项驱鬼逐疫、祈丰保年的民俗活动。其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八月中秋,假名祭报,妆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此后,清代、民国地方志对“跳岭头”均不乏记载。几百年来“跳岭头”风俗从未间断过,它是“古乡傩之遗意”。作为桂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俗活动,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跳岭头”唱本,即“跳岭头”活动过程中艺人们吟唱的底本。笔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跳岭头”表演活动,对“跳岭头”的仪式特征、发展源流、唱本内容及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阐述“跳岭头”以及唱本的研究现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二,结合“跳岭头”的仪式特征,探寻其源自古越巫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仪式与唱本的结合分析,笔者认为“跳岭头”是一种初具戏剧雏形的“傩戏”。第三,对“跳岭头”唱本进行整理、辑校,根据唱本所属的不同地域和民族属性进行初步的分类比较。第四,对唱本内容进行初步解读,阐释其文化内涵。第五,分析概括唱本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