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步行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近几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家层面,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应加强步行道系统的建设,倡导绿色出行。2017年,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补城市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并“鼓励城市居民步行和使用自行车出行”。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号召,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强调通过“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改善人行道的通行条件”、“完善行人过街设施”支持步行环境的提升与慢行系统的建设。步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可持续的体育活动形式,其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现有的研究中,建成环境感知已被证实与步行行为有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自选择效应,例如出行态度和偏好可能对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关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选择效应在二者相关性中发挥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大召社区为案例,采用统计描述分析对当地居民的出行偏好和态度、建成环境感知与步行行为特征进行测度,在控制自选择效应的基础上,使用回归分析对建成环境感知对步行行为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探索步行行为的影响机制。首先,本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建成环境感知、步行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动态。将建成环境感知、出行态度和偏好以及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三个方面纳入步行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中,为论文的实证研究及优化策略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揭示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出行态度和偏好以及建成环境感知三个方面分别对步行行为的影响机制。(1)在步行行为方面,本研究参照国际体育活动问卷等较为成熟的问卷方式,依据出行目的将步行行为分为交通步行和休闲步行,分别调查受访者7天内从家到社区周边目的地的两类步行活动的天数。其中交通步行为属于出于功利目的的出行,而休闲步行注重步行本身的重要性。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每周步行4次,且两种步行类型的步行频率差异较大。(2)在个人社会经济属性方面,本研究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居住时长等个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索其与步行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学历越低、居住时间越长、家庭规模越小的受访者的交通步行和休闲步行频率越高。此外,年龄大、无驾照的受访者的交通步行频率较高。(3)本文通过控制出行态度与偏好的变量来控制自选择效应。出行态度与偏好的变量包括喜欢步行出行、喜欢骑自行车出行、喜欢公交出行、喜欢私家车。研究发现,喜欢步行和公交出行的受访者,交通和休闲步行频率都较高。(4)在建成环境感知方面,本文提出行人友好环境必须满足的六大原则,包括便利性、连通性、意向性、舒适性、愉悦性和安全性。并参考美国邻里环境步行性测量表(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al Walkability Survey)中的题项完善建成环境感知的测量量表,删去了部分与研究范围情况不符的情况和已知的问题。在该量表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后,本文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六项原则进行降维提取综合指标。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建成环境的六个维度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随后,将年龄、性别、就业和收入等基本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来分析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与建成环境感知之间的差异情况。发现六个维度的建成环境感知测度在不同学历和不同人均月收入的人群中具有显著差异。最后,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回归分析发现建成环境感知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对休闲步行和交通步行均有影响,而意向性仅对交通步行产生影响。随后,将出行态度和偏好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到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再将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属性作为对照纳入所有回归模型外,逐步去除不显着的变量以保持模型的简约性,同时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控制了自选择效应后,感知的建成环境仍然对休闲步行与交通步行频率产生显著影响,且从不同维度影响交通步行和休闲步行。其中,便利性和安全性对休闲步行频率产生显著正效应。对于交通步行频率而言,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便利性、连通性、意向性和舒适性。交通步行与休闲步行频率均受到建成环境感知的便利性的显著影响。这也表现出步行到达日常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在促进步行出行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自选择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关联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善建成环境来提高步行的频率的规划策略可能会受到居民出行态度和偏好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建议当地政府、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从业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协力,从社区的规划制定、环境构建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优化社区的建成环境。在规划定位上,从“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关注居民的步行环境和生活方式”转变。在环境构建上,通过以下五项营造方法来优化社区的步行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设施的配置效能;增加路网密度和连通度,优化步行网络;促进社区微改造更新,构建级配合理的绿地体系;提升步行基础设施,建设步行友好社区;促进邻里交往与安全,提升居民满意度。在管理机制上,公共部门应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并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此外,鼓励举办一些社会性活动,例如场所营造活动和改变感知的教育活动,以此来塑造居民对建成环境的看法和态度,增强娱乐和交往,进而鼓励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