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大召社区居民的建成环境感知及其对步行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邬晨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x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挑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而步行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恶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近几年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家层面,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应加强步行道系统的建设,倡导绿色出行。2017年,住建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修补城市功能,提高环境品质”并“鼓励城市居民步行和使用自行车出行”。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号召,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7年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城市交通管理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强调通过“引导绿色低碳出行”、“改善人行道的通行条件”、“完善行人过街设施”支持步行环境的提升与慢行系统的建设。步行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可持续的体育活动形式,其与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现有的研究中,建成环境感知已被证实与步行行为有关联,进一步研究发现自选择效应,例如出行态度和偏好可能对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关联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选择效应在二者相关性中发挥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大召社区为案例,采用统计描述分析对当地居民的出行偏好和态度、建成环境感知与步行行为特征进行测度,在控制自选择效应的基础上,使用回归分析对建成环境感知对步行行为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探索步行行为的影响机制。首先,本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建成环境感知、步行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动态。将建成环境感知、出行态度和偏好以及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三个方面纳入步行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中,为论文的实证研究及优化策略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揭示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出行态度和偏好以及建成环境感知三个方面分别对步行行为的影响机制。(1)在步行行为方面,本研究参照国际体育活动问卷等较为成熟的问卷方式,依据出行目的将步行行为分为交通步行和休闲步行,分别调查受访者7天内从家到社区周边目的地的两类步行活动的天数。其中交通步行为属于出于功利目的的出行,而休闲步行注重步行本身的重要性。分析得知大部分受访者每周步行4次,且两种步行类型的步行频率差异较大。(2)在个人社会经济属性方面,本研究对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和居住时长等个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索其与步行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学历越低、居住时间越长、家庭规模越小的受访者的交通步行和休闲步行频率越高。此外,年龄大、无驾照的受访者的交通步行频率较高。(3)本文通过控制出行态度与偏好的变量来控制自选择效应。出行态度与偏好的变量包括喜欢步行出行、喜欢骑自行车出行、喜欢公交出行、喜欢私家车。研究发现,喜欢步行和公交出行的受访者,交通和休闲步行频率都较高。(4)在建成环境感知方面,本文提出行人友好环境必须满足的六大原则,包括便利性、连通性、意向性、舒适性、愉悦性和安全性。并参考美国邻里环境步行性测量表(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al Walkability Survey)中的题项完善建成环境感知的测量量表,删去了部分与研究范围情况不符的情况和已知的问题。在该量表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后,本文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六项原则进行降维提取综合指标。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建成环境的六个维度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性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5)。随后,将年龄、性别、就业和收入等基本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此来分析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与建成环境感知之间的差异情况。发现六个维度的建成环境感知测度在不同学历和不同人均月收入的人群中具有显著差异。最后,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回归分析发现建成环境感知的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对休闲步行和交通步行均有影响,而意向性仅对交通步行产生影响。随后,将出行态度和偏好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到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回归模型中,再将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属性作为对照纳入所有回归模型外,逐步去除不显着的变量以保持模型的简约性,同时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控制了自选择效应后,感知的建成环境仍然对休闲步行与交通步行频率产生显著影响,且从不同维度影响交通步行和休闲步行。其中,便利性和安全性对休闲步行频率产生显著正效应。对于交通步行频率而言,产生影响的主要是便利性、连通性、意向性和舒适性。交通步行与休闲步行频率均受到建成环境感知的便利性的显著影响。这也表现出步行到达日常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在促进步行出行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自选择因素对建成环境感知和步行行为的关联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善建成环境来提高步行的频率的规划策略可能会受到居民出行态度和偏好的影响。最后,本研究建议当地政府、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从业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协力,从社区的规划制定、环境构建与管理机制三个层面优化社区的建成环境。在规划定位上,从“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关注居民的步行环境和生活方式”转变。在环境构建上,通过以下五项营造方法来优化社区的步行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挥设施的配置效能;增加路网密度和连通度,优化步行网络;促进社区微改造更新,构建级配合理的绿地体系;提升步行基础设施,建设步行友好社区;促进邻里交往与安全,提升居民满意度。在管理机制上,公共部门应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并合理控制旅游规模。此外,鼓励举办一些社会性活动,例如场所营造活动和改变感知的教育活动,以此来塑造居民对建成环境的看法和态度,增强娱乐和交往,进而鼓励步行。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运河的发展战略站上了史无前例的新起点、新高度,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财富,成为了“后申遗时代”运河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关于运河的研究大量涌现,但由于运河遗产的价值及其相关的载体构成复杂、涉及面广,故当前仍存在诸多与运河相关的课题亟待进一步研究或深化。遗产价值是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如何将遗产的价值进行有效的传达,并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涵
学位
老龄化是我国即将面临的社会问题,预计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8%,2050年预计将占到27%,老年人将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相应的适老化环境建设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在适老化环境建设中,标识的无障碍设计为重要环节,本文主要研究对标识视觉引导记忆功能具有重要关系的色彩,重点探讨老年人心理、生理、行为等相关设计要素对无障碍标识环境色彩设计的影响。养老设施环境研究与设计对于老年人具有普遍意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的发展,而乡村景观却呈现出同质化与破碎化的趋势,景观特征减少,千村一面。尊重与传承历史文脉和文化遗产,保护当地村庄的景观特色,对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处于起步阶段,以双评价的方法作为规划的抓手,缺少对传统景观风貌的识别,以及对当地景观特色挖掘的工具。源于英国的景观特征评估工具(Landscape Character
本文主要是对单位球上经典的Hardy空间和Dirichlet空间上加权复合算子以及单位球上的加权Bergman空间和单位多圆柱上的加权Bergman空间上单项式Toeplitz算子复对称性的刻画.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一些常用记号和基本概念,接着将详细介绍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和第三章研究加权复合算子的复对称性.第二章探讨了单位球上的Hardy空间上的
笔者通过对邓石如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进行了图文对照分析,以更加细致的研究方式整合出邓石如书风之迥异且归纳出其书学思想之特色,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其书学成就之因素;本着实践和理论层面双向探析的思路,将邓石如书法放置在当代书法语境中,并结合了当代部分展览讯息、学术资料等发展实况,梳理出相关数据,以此探寻邓石如书法对当代书法实践创作和理论创作所牵引出的真实发展状况,旨在抛去主观臆断,客观分析,以达到对现有研究
自复位预制拼装钢管混凝土(CFST)桥墩施工便捷、震后残余侧移小,在桥梁工程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地震作用下此类桥墩墩趾处应力集中,易造成钢管外壁鼓曲及边缘混凝土压溃,给桥梁震后修复及功能恢复带来一定困难。基于此,提出一种带可更换组合管片的自复位预制拼装钢管混凝土桥墩,桥墩底部节段分为酒杯形钢管混凝土核心区及组合管片外围区,墩底亦可外设只受拉耗能组件。组合管片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弹塑性变形,吸收地震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前苏联建立同盟关系,开始接受前苏联的科学技术援助,并向其全面学习城市现代化建设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园林绿化行业通过前苏联城市建设专家的讲授与指导、园林绿化学科译著的引入和学习等形式,实现了园林绿化理论的进步与完善,推动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实践,并对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以1949-1965年时间段的天津城市园林绿化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前
当代艺术由架上逐步地走向公共空间,成为激活公共空间活力,实现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媒介。一方面,这是基于当代艺术自身形式呈现与观念思潮发展变化的内部要求;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的理论概念和实际实践不仅仅是关于物理建成环境层面的问题,更多地涉及到了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方面的复杂议题。而当代艺术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实践其实远远地走在了相关理论建设和评论体系完善
军事题材油画在建国后的艺术领域中呈现出了标签式的革新,其艺术成就不容忽视,相关作品中对军人形象的生动刻画,推动了中国军事题材的艺术创作和中国人物油画的共同发展。本课题分别以纵向研究视角梳理军事题材油画中军人形象的发展溯源,再以横向的比较研究形式分析作品中军人形象艺术呈现、本土化艺术特征以及其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从而做深入且详细的探究总结。本文首先通过阅读和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归纳并总结军人形象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