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由来已久,在西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在中国近代以前一直都是人文教育占据着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之为人的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在国外,大学秉持教学与研究统一的理念,无沦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冲击,人文教育一直是大学的根本,教书育人是大学的基础。
我国理工科大学自近代创办以来,便与社会具有密切的联系,为了实业救国,开始逐步借鉴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技型人才。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对引进的西方大学培养模式“消化不良”,因而也出现了“科技人”或“半边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全盘学习苏联专业教育模式,人文教育在我国理工科大学被淡化,经过90年代的调整与提高,重点理工大学的人文内涵普遍得到了充实。但是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拓展使人们对是否接受人文教育仍然表示质疑,我国理工科大学仍存在过强的功利性,过弱的文化陶冶和过窄的专业,而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进一步思考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建设问题是我们的责任。
时代的进步呼唤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的繁荣发展。首先,我国理工科大学应树立正确的大学理念,将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培育人才为理工科大学的第一要职。其次,完善的制度是我国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实施的基本保证,所以应引进现代大学制度,以学术规律管理大学。另外,我国理工科大学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德才兼备的大学教师队伍;完善课程结构设置,设置永恒的人文经典课程,将人文社会学科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必修课;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人文教育在我国民国时期的大学曾经繁荣过,这要归功于蔡元培等教育家的高瞻远瞩,即使在艰苦的抗战条件下,仍创造了我国大学的奇迹。这足以证明在我国大学具有人文教育成长的空间,我们能够把失去的那部分教育找回来。我国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建设需要在借鉴西方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兼顾中国良好的人文教育传统,进行自主发展,培育优秀的人才,传承、创新文化,建设文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