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认同重构研究——基于央视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记忆"是塑造受众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经由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编辑、加工和重构,并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进行代代传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及社会民众的需求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出好评如潮,成为了中国当下最火热、最流行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结束了文化类电视节目低迷不振的状态,使得又一轮收视狂潮在全国掀起,带来了新的关注与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因其主题宏大,呈现技巧与叙事策略新颖多样而备受关注,也因此能够从媒介呈现、文化认同等方面入手进行文本分析.从央视这四档大型原创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媒介呈现方式来看,每档节目都有其可取和创新之处.首先,在媒介呈现思想上"推陈出新",推"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出"新":在现代化电视节目演绎中灌注新时代涵义.其次,通过对传统文化分解、组合到整理,从微观的呈现技巧入手,以叙事悬念、叙事煽情、叙事幽默三种主要技巧呈现出清晰的节目叙事脉络.最后,在宏观呈现策略上,通过"讲故事"、"仪式化"、声画兼具的多符号多手段三种表达策略上丰富节目呈现形式.
  全媒体语境下,加强受众与语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交流、互动、认同,也成为了电视节目在信息社会中对人本观念最好的回归方式.央视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分别从媒介、受众、价值三个维度入手,潜移默化地将"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内容内化为受众内心的文化认同.媒介维度,通过文化节目市场常态化构建、新时代"偶像"议程构建,摆脱"借鉴模仿"困境探索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中国模式";受众维度,通过素人嘉宾引发情感共鸣、受众与媒介的多渠道互动,扭转受众从"填鸭式"到"参与式"节目交流互动形式;价值维度,通过重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构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推动受众对传统文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认同转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反思文化类电视节目,可以发现,央视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具有电视媒介的艺术价值,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前面几个角度的研究,从整体上可以得出,央视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节目功能、节目形式、节目发展三个方面能为今后同类型节目的创办提供一些启发与经验.从而,使得我国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美学引领的高度,造就我国新时代的文化现象.
其他文献
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事件本是一次不太大的冲突性事件,但是在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与舆情的发酵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对此事的认知却发生了分歧。本文力图通过这一事件来比较研究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二者之间的分歧及其原因。这一核心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官方舆论场在此次事件中是如何框选事实,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民间舆论场又是如何评议事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间舆论场中对抗式情绪的高涨,使得
学位
“现代化”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水平与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其中,“人的现代化”是宏观社会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而“性别”作为考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与社会中其他因素的连结与互动推动社会的宏大变迁。  民国时期是我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更替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显现出最为明晰的现代化特征,其中“人的现代化”表征亦尤为显著。在这一时期,曾囿于家庭中的女性逐步走入社
学位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场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话语权产生转向,过去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今被赋予了表达的权力。社交视频平台以其去中心化、平民化、原创性等特点成为当下大众青睐的自我呈现舞台。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这一新型社交空间的认识,本文以赋权理论作为诠释个体自我呈现的前提,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分析个体在社交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以抖音、快手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将社交视频平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念,因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纪录片以其非虚构的纪实本质成为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都随之改变,视频化与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趋势。为了适应传播语境的变化以获取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与影响力,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纪录片是纪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一些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这些设施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导致以反抗邻避设施为目标的邻避运动频发。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谣言亦借助新的媒介技术,混杂于海量信息之中。在邻避运动发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动员能力更强,影响也更为复杂多样。 
学位
2016年,西方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英国经过全民投票,通过“脱欧”表决;二是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战胜了希拉里。不论是通过脱欧还是特朗普当选,这两个结果都不在西方主流媒体的预测之内。一些媒体用“黑天鹅”来形容这种情况,但究其原因,实则是西方民主制度以及二战后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出现的重大危机。  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后真相时代”。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学位
当今世界普遍重视对女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重视女性权益的保护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我国女性在经济推动方面有着领先世界的突出贡献,国家在女性权益保护与发展领域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是基于对外传播视角,观察到我国国家宣传片未能充分展示我国女性全面发展的成就,宣传片中女性形象缺失、刻板化、娱乐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国家宣传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整体形象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和有利方式,也是一个
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舆论环境之中。过去,西方长期在“中国威胁论”和“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国存在偏见,再加上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进行带有强烈偏见的报道,建构了中国国家负面形象的“刻板印象”。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媒介环境下,中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把握新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十分重要。本文研究英语世界最大的社会化问答网站Quora上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作为一个全球化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3亿,农村网民约2亿,即时通信用户达7.9亿。社交媒体在乡村的使用日益普及,逐渐改变着中国乡村人际交往方式,重构着乡村社会群体的组织结构和个人身份认同。在“乡村振兴计划”的政治语境下,探究这一现象愈显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以鄂西地区白杨村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以乡村社交媒体接触与使用的整体表现、个
学位
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民工是中国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特殊概念,具体而言:指户籍身份仍是农民,有权利承包土地,但离开家乡到城市谋生,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籍户口。”近年来,农民工的数量与日俱增,占据了我国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在祖国建设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大众传播媒体的蓬勃发展,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