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理科教师成长研究——兼析浙江省初中综合理科教师素质结构及培训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先简要回顾了世界和我国综合理科课程的发展历史以及意义,然后明确指出综合理科课程在实施层面的困难——教师问题。研究对我省30多个县市的初中综合理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分析了学历水平、学科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特征,发现浙江省综合理科教师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而更多的方面显示出不足。要造就优质教育,教师必须要由原来的“课程实施者”变为“课程发展的研究者和直接参与者”,发展成具有教育反省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与此要求比较,目前师资尚有许多不足。问卷分析的数据显示了目前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使得职后培训和职前教师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文章对初中综合理科教师的职后培训内容、方式和理念方面等作了详细分析,通过教师培训现状的研究,发现目前培训内容和方式丰富,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而提出在内容方面要加强综合内容、信息技术、人文知识和教育科研等6方面学习内容的建议。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文中又探讨了若干培训方式的具体操作和加强我国中学教师的“入职教育”以及促进具丰富执教经验的综合理科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培训只是提供了教师职业发展的机会,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教师才能快速地成长,因此,作者还提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外部保障机制。 浙江省几所重要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数量明显偏低,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趋势,高师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因此,作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三年制综合理科专业”及其课程体系设想。 此文深入研究了综合理科师资培养问题,在调查研究和中外比较的基础上,对综合理科教师职前、职后以及过渡衔接阶段的教师教育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其他文献
本研究运用自我描述问卷(SDQ 1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对城市地区160名初1至初3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先秦儒家思想则是儒家文化的开端。先秦儒家对人、及人与群体社会、自然的关系等有关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作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阐发,并构建
网络教育的出现,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