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在多因素作用下缓慢进展的病理过程,炎症反应在其中起重要作用,IL-6、IL-8、IL-18、MCP-1、ICAM-1等促炎因子和IL-37、IL-10等抗炎因子参与其中,抗炎和促炎系统的平衡状态一旦被打破,将会加快AS发生发展的进程,而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是其早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既往的研究已初步阐明血糖波动或高血糖可能是促发机体炎症反应增强的因素之一。细胞高糖环境特别是波动性高糖环境能够诱导并增强内皮炎症反应,引发内皮损伤和功能紊乱。然而,在糖尿病患者的冠脉内皮细胞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迄今为止尚无相关的文献报道。在我们课题组的早期研究中,我们利用非糖尿病和糖尿病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上TLR2/4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在TLR2/4没有表达增加的情况下,糖尿病冠脉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明显增强,TLR2/4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因子NF-kB表达增强并核内转移增加,因此我们猜测糖尿病型冠脉内皮细胞中的高糖环境是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增强的可能原因,血糖浓度与内皮细胞炎症反应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基于此,我们想利用体外细胞实验,通过预先设置不同浓度葡萄糖的细胞培养环境刺激人冠脉内皮细胞,尽似地模拟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情况,来观察和研究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冠脉内皮细胞表达促炎和抗炎因子的影响。假如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证实IL-37可以抑制糖尿病或高糖状态下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具有内皮保护功能,那么,这将有助于探索出减少糖尿病患者冠脉粥样硬的方法,从而为糖尿病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策略。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人冠脉内皮细胞表达促炎因子IL-6、IL-8、MCP-1和抗炎因子IL-37、IL-10以及IL-18BP的影响。 方法: 预先设置内皮细胞完全培养基中所含葡萄糖的浓度,将其分为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5.5mM)、中等浓度葡萄糖组(11.2mM)、高浓度葡萄糖组(30mM)和波动性葡萄糖组(5.5/30mM交替),以上各分组环境下均行内皮细胞培养共72小时。72小时后取各组细胞上清,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6、IL-8、MCP-1、IL-37、IL-10和IL-18BP的分泌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5.5mM)相比,促炎因子IL-6和IL-8的分泌水平在中等浓度葡萄糖组(11.2mM)、高浓度葡萄糖组(30mM)和波动性葡萄糖组(5.5/30mM 交替)中均明显增加,且在波动性葡萄糖组中增加最明显(P<0.05);MCP-1 的分泌水平在中等浓度葡萄糖组中增加(P<0.05),在高浓度或波动性葡萄糖组中无明显改变(P>0.05)。抗炎因子IL-37和IL-10的分泌水平在波动性葡萄糖组中均增加(P<0.05),在中等浓度或高浓度葡萄糖组中无明显改变(P>0.05);而IL-18BP的分泌水平在3个实验组中均无明显改变(P>0.05)。 结论: 细胞高糖环境可以诱导人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得到增强,同时上调表达抗炎因子IL-37和IL-10。细胞高糖环境对于诱导人冠脉内皮细胞分泌促炎因子的作用可能大于抗炎因子。波动性葡萄糖对于诱导人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