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环素修饰的仿生纳米复合骨代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米诺环素修饰的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与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对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别。  方法:取16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别于左右胫骨内髁的平台上端制作15mm*8mm的腔隙性临界性骨缺损。实验组:左侧植入米诺环素修饰的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对照组:右侧植入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动物取双下肢,行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及组织学切片观察两种纳米复合骨代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  结果:  1.16只家兔均成活至实验要求时间。伤口均愈合良好,无红肿、渗出。  2.大体观察结果:实验组:植入材料2周后颜色未见明显改变,但硬度增加,已基本形成整体,且同周围组织的界限仍清晰可见,并在缺损区域内可见少量的淡红色组织。第4周材料的颜色较第2周变淡,硬度明显增加,与周围的骨组织的硬度相比基本接近;与四周的骨组织的界限已不清晰。第8周:材料的颜色较第4周进一步变淡,硬度与四周骨组织相比已无明显区别,且缺损处区域可见大量的骨痂形成。第12周:植入材料的颜色与四周骨组织已无明显区别,且骨缺损区域已形成骨性愈合,且有细小的血管孔形成。对照组:第2周材料的颜色未见改变,其表面可见一层较薄的纤维组织,硬度增加,与周围骨组织接触较紧密,但界限尚清楚。第4周:材料的颜色与第2周相比进一步变淡,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紧密,且界限模糊。第8周:植入材料的颜色与第4周相比变淡,且硬度进一步增强,与周围的骨组织相比已接近,较多的骨痂在其周围形成,骨缺损区域的面积已开始缩小。第12周:缺损处已骨性愈合,强度与四周骨组织相比已无区别,且可见少量微小的血管孔。  3.X射线片:实验组:第2周骨缺损内的密度与本身相比稍增高,但与周围的界限仍然比较清楚,其周围可见毛玻璃样的组织。第4周可见新生成骨痂,其密度较第2周明显增高,其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已基本看不清。骨缺损面积进一步缩小。第8周新生成骨痂的密度与第4周相比已明显增高,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界限。第12周缺损处已基本骨性愈合,但密度稍微降低。对照组:术后第2周缺损区域周围有类似毛玻璃样的骨组织生成,密度轻度增高,与周围骨组织的界限仍较清楚。第4周:缺损区的面积减小,新生成骨痂的密度较第2周增高,骨缺损区域基本模糊。第8周:骨缺损区域的密度与第4周相比进一步增高,可见大量骨痂形成,且界限已看不清。第12周:缺损区已基本骨性愈合,密度未见明显降低。  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第2周植入材料的内部可见大量新生成的骨髓基质细胞,成骨较活跃,并可见条索状、片状和网状新生的骨基质,其周围可见较多的成骨细胞。4周可见明显增多的网状编织骨、新生骨、软骨细胞岛、破骨细胞形成,新形成的骨已开始塑形。植入8周:已基本见不到软骨样骨组织,网状编织样骨进一步趋于成熟,骨小梁方向的排列趋于有序性。12周:新生成的骨组织较第8周进一步成熟,其与正常骨组织之间表现为连续性,可见密质骨逐渐取代松质骨,并可见板层状骨结构。对照组:2周骨代材料逐渐被分解,其周围可见较多的成骨细胞。4周新生的骨组织较第2周明显增多,其周围见大量的破骨细胞、新生骨以及网状编织骨,钙化进一步增强,可见早期塑形改变。第8周,植入材料已基本分解,网状编织样骨组织更加成熟,并趋于有序性。在12周时,新形成的骨组织更加成熟,可见松质骨被密质骨取代,与实验组相比也出现板层骨结构,但还可见到微小的血管。  结论:提示米诺环素修饰的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与明胶-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对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无明显差别。  
其他文献
目的:脑卒中后抑郁(PSD)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缓其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收集1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血管危险因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及斑点追踪技术评估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室功能,并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分析其与左室功能变化相关性,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受损的预测价值。方法:1.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30例(病例组)及健康成人31例(对照组),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收缩压(SP)、舒张压(D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指标。2.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心率(HR)、舒张末期容积(E
学位
目的:糖尿病心肌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心肌病最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