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列为国家七大发展战略之一,并要求在我国“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描述了“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的基本目标,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但现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未能有效匹配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仍沿用过去固化的发展路径,表现为集聚效应和中心化效应的不断增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则展现出利好区域边远地区的扩散效应和去中心化效应,恰好弥补了现有综合交通体系的不足。但现有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布局处于无序的状态,运输效率相对不足,无法发挥网络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密度经济效应。因此,本文意在构建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从交通运输领域切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此外,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运营实践视角,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仍缺乏明确、科学和有效的定量化指标和测算依据。经过综合考量,“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应具备两层含义,即“通达程度”和“通达均衡性”,其测算主要包括交通可达性、网络分散指数、网络连接指数、民航通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峰度系数和变异系数等指标。在明确测算指标之后,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交通运输业的特性,本文引入自组织、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基础,探讨了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构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和传导机制。而后,综合考虑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构建地区应具备的条件,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对我国已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的区域进行数据比较和筛选,最终定位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并探讨了在该地区构建短途运输网络的可行性。接着,在实证分析和模型构建部分,本文首先对内蒙古自治区现有基础设施通达程度进行了综合测度,并使用SuperMap iDesktop 9D可视化展现其空间格局。该地区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东轻西重”和“核心-边缘”的结构特征,这进一步验证了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构建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的必要性。其次,本文以提升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为导向,针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设计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使用Matlab生成网络连接。再次,通过网络构建前后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通达均衡性测度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的构建可有效改进该地区的交通运输效率,符合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最后,结合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在总目标、前提、基础、导向、支撑、驱动和抓手等七个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构建的对策建议,并依据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和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近况对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网络的后续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