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肝炎“重灾区”,大部分肝炎患者在经历长期慢性肝炎后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进入失代偿期一般难以逆转,病变晚期广泛累及肝脏实质细胞,使肝功能严重受损、门脉高压,并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因此肝硬化的治疗一直为临床难点。
虽然近年来肝硬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肝硬化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临床仍以护肝等对症处理及防止并发症为主要措施,缺乏特异性,总体治疗效果不容乐观。原位肝移植(OLT)虽是终末期肝病理想的治疗选择,但供体肝脏的短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因此探索一种有别于目前常规治疗手段,更加经济、疗效更加确切,同时更具发展远景的肝硬化治疗模式,已成为当前肝硬化治疗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运用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HCT)治疗肝硬化的尝试和探索。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少量的临床试验已充分表明:HCT作为一种原位肝移植(OLT)的替代治疗手段,为肝功能衰竭、遗传性肝缺陷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作为过渡到原位肝移植的“桥梁”,它能延续等待原位肝移植患者的生命,也可以帮助因病毒或其它因素引起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渡过难关。
正如临床上限制OLT的广泛开展最主要的原因是供体短缺一样,肝细胞移植的广泛开展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供体的紧缺。为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寻找新的“种子”细胞(seed cells)。脂肪间质干细胞(ADSCs)因具备以简单微创的方式获得大量的脂肪组织,脂肪组织中脂肪间质干细胞的含量高,脂肪间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大量扩增且不易衰老,适合自体移植,移植入体内后有多向多化潜能等诸多优点而有望成为治疗肝硬化的新的“种子”细胞。
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除了首先要解决细胞来源问题之外,另外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细胞移植的途径和部位。在相关的文献中,细胞的移植途径多种多样,但不同移植途径的优劣、安全性及疗效比较等多方面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不一,尚无明确定论,更无不同移植途径的随机对照研究。
因此,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研究大鼠腹腔干动脉的解剖学细节,准确测量腹腔干及其分支动脉的管径和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鼠脾动脉选择性插管的方法。
2.针对肝硬化大鼠模型,筛选出安全、可靠、有效的细胞移植途径。
3.探讨脂肪间质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大鼠模型肝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