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人》中北京奥运会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antoni198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语篇分析是批评理论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分支。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内,对于《经济学人》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本文对北京奥运会报道的个案分析,为批评性语篇分析提供了相对较新的语料选取视角。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揭示和分析语篇中暗含的意识形态,以期提高读者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该研究的批评性分析视角,对帮助新闻读者正确解读国外新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不仅能反映意识形态,更能影响,巩固乖重塑意识形态。   2008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受到众多外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也将自身推向了国际传媒的聚光灯下。在信息传播迅猛的社会,人们接触媒体的频率越来越高。外国媒体如何评价中国,如何报导北京奥运会,这对于塑造中国的形象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学人》这一外国主流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四篇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来揭示其代表的美国政府如何看待中国举办奥运会以及中国政府,这其中有怎样的权势关系。批评性语篇分析实际上是多学科的分析过程,通过展现语篇生产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国家权力如何利用语言来帮助达到目的,同时探讨语言,权势,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借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工具,从三大元功能或者纯理功能描述了所搜集语料的语言特性,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所选新闻语料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实现的。分析显示,尽管美国主流媒体彰显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经济学人》杂志则体现了强烈的“反中国”意识形态。本文依托社会语境阐明了美国媒体和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不仅反映意识形态,还能影响、巩固意识形态。此外,作者试图为读者提供批评性分析视角,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意识到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能够在阅读国外新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