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烷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每分子增温潜力(GWP)是二氧化碳的25倍(100年),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20%)仅次于二氧化碳(55%)。自1775年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甲烷浓度增加了150%,在2005年达到了1774ppb。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的影响己远远超过了自然变化影响的速率和程度,是引起大气甲烷浓度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60-70%)。好气山地土壤是大气甲烷重要的汇(6%),其近似于大气甲烷的年增加量(30Tg.a-1),是大气甲烷浓度变化的关键性决定因子(IPCC,2007),但针对山地土壤甲烷汇的研究目前还较少,这将极大影响国家尺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制定。本研究通过在中国亚热带闽北山区(福建建瓯市),选择本底条件基本一致、土地利用史清晰且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方式序列:天然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人工林、果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为精确制定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中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土壤甲烷汇的恢复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上述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甲烷氧化速率连续一年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模式,季节动态主要与土壤温度变化一致。本区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变化范围-15.24μg·m-2·h-1~76.32μg·m-2·h-1,数值高于热带森林低于温带森林的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土壤甲烷氧化速率平均下降8.92%,其中改为次生林下降15.18%,改为人工林下降1.69%,改为果园下降22.57%;土壤甲烷氧化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土壤甲烷氧化速率的表观温度敏感性(Q10值)从天然林的2.24下降到到果园的1.11。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果园的甲烷氧化年通量分别为257.67.207.04.242.90.161.89 mg·m-2;天然林转换导致土壤甲烷年均氧化量减少2%~40%,尤以改为果园减幅最大。中亚热带山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改为次生(人工)林、农业地土壤甲烷氧化减幅(7.13%~4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67%)。实验室模拟发现,控制温度(25℃)与湿度(45%)的条件下,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氧化速率最高出现在次表层(5-10cm),果园的出现在表层0-5cm的。土壤甲烷氧化通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