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择偶行为是人类繁衍的重要前提,而童年期心理虐待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二者皆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却未有关于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择偶要求间的具体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择偶要求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二者间的中介变量,以期在丰富择偶要求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了解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择偶要求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从哈尔滨三所大学选取738名在校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被试,以儿童心理虐待量表、择偶标准量表、生命史策略Mini-k量表和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为测量工具,收集了被试的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择偶要求、生命史策略、自我评价及基本人口学信息。通过SPSS 22.0、Amos17.0和Mplus7.4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童年期心理虐待在被试受教育程度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本科被试得分高于研究生被试,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纵容维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被试。(2)择偶要求存在性别差异和恋爱次数差异,女性得分高于男性,没有恋爱经历的被试得分低于有恋爱经历的被试;外貌和社会资源维度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被试择偶时更注重对方外貌,而女性被试择偶时更注重对方社会资源。(3)童年期心理虐待与择偶要求、生命史策略、自我评价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4)童年期心理虐待对择偶要求具有负向预测作用。(5)生命史策略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择偶要求间起中介作用。(6)自我评价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择偶要求间起中介作用。(7)生命史策略和自我评价在童年期心理虐待和择偶要求间起链式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