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BA受体和配体间相互作用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γ-氨基丁酸受体(γ-aminobutyricacidreceptor,GABAR)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是多种农药如氟虫腈、阿维菌素等的作用靶标,同时又与多种人类的精神类疾病相关,是目前农药和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对GABAR的结构信息及其与配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十分重要,但一直没能得到GABAR晶体结构的相关报道。本论文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对GABA的a型受体(GABAaR)的结构及其与配体作用方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本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以乙酰胆碱结合蛋白(AChBP)为模板构建了大鼠的GABAaR和其突变模型,并计算其和GABA间相互作用的结合自由能,研究重要氨基酸突变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发现氨基酸的突变可能会影响受体和配体间的阳离子-π作用,如β97Tyr的突变,受体和配体间的结合自由能量会随着氟原子的增加而变大;也有可能改变配体和受体间的氢键作用,如β157Tyr和β205Tyr的突变,会使得突变后的氨基酸不再适合做氢键受体,从而影响配体和受体的结合。   2)利用同源建模的方法,以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蛋白(nAChR)为模板构建了人的β3同源五聚体通道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实验室新合成的一系列氟腈衍生物进行了分子对接,发现3个配体的对接能量较低,与实验测得的生物活性相符合。   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使用计算化学的方法获得了GABA的突变受体,第一次在对重要氨基酸进行突变时引入了氟原子取代,形成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超天然氨基酸;同时从阳离子-π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了GABAR突变对配体结合活性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解释了生物活性随着突变氨基酸不同而改变的原因。
其他文献
多齿螯合配体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较大的灵活性和特殊的空间立体效应,因此合成的配合物往往结构多样,并且会有荧光、磁性、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的优良性能。设计合成适宜的、能选择性配位的多齿螯合配体,通过与不同的金属离子反应,并改变反应条件等可合成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配合物。研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对配位化学的研究以及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设计制备了两种不同电子特性取代基的
哌嗪类衍生物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抗菌、抗真菌以及抗癌领域的研究令人十分关注。2(5H)-呋喃酮作为一个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的结构组分,是许多重要天然产物
本论文是基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的方法固相微萃取和分散液液微萃取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分散固液微萃取。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后,利用这种方法成功的实现了对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多孔材料,因为具有独特的拓扑结构、易于设计组装、功能可修饰等特点,在气体储存、选择性分离、磁性材料、异相催化、光学性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