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尾两栖类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抗菌肽基因的克隆、结构、表达及进化模式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owan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3.5亿年前,两栖动物的祖先由水登陆,并逐渐进化出一系列适应陆生生境的改变和特征,因此,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具有特殊和十分重要意义的一个类群,受到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广泛关注。两栖动物在起源和分化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而两栖类皮肤裸露、缺乏皮肤角质层的保护,因此,免疫适应是两栖动物适应辐射过程中面对环境病原微生物变化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两栖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进化尚不完善,先天性免疫系统在其适应复杂多变的栖息地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关键部分,抗菌肽被认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在两栖动物防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和外界刺激中发挥重要作用。Cathelicidins家族是一类重要的抗菌肽,然而,目前我们对两栖动物cathelicidins抗菌肽家族的组成、结构、进化模式知之甚少。本研究首先以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研究对象,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中国林蛙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抗菌肽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基于序列分析、蛋白质预测及系统发育重建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这两个抗菌肽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组成、结构域、蛋白质理化性质及进化历史。此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及分析揭示了中国林蛙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抗菌肽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最后,基于本研究扩增的这两个抗菌肽基因设计了多对引物,进一步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不同生境无尾两栖类代表物种的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抗菌肽基因的c DNA序列,利用贝叶斯和最大似然法分别构建了脊椎动物和两栖类cathelicidins系统发育树,并通过PAML软件分析揭示了两栖类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的进化模式。结果表明:(1)首次在中国林蛙中克隆获得了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基因c DNA全长编码区序列。中国林蛙cathelicidin-AL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677bp,CDS长度为561bp,编码186个氨基酸,中国林蛙cathelicidin-RC2基因c DNA序列全长为779bp,CDS共有480bp,编码159个氨基酸。中国林蛙cathelicidin-AL以V132为酶切位点,成熟肽由54个氨基酸组成;cathelicidin-RC2以K123为酶切位点,成熟肽由36个氨基酸组成。其它无尾两栖类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的CDS在物种间存在长度差异,cathelicidin-AL的CDS长度范围在543-552bp,cathelicidin-RC2长度范围在468-501bp。无尾两栖类cathelicidin-AL在C80-C92、C103-120形成两个二硫键;cathelicidin-RC2虽然在C75-C86、C97-C108具有4个半胱氨酸,但只形成一个二硫键。(2)组织分布表达显示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基因在中国林蛙肺、皮肤、胃、肾、脾脏、脑和肝脏等组织均表达,但在心脏未见表达。cathelicidin-AL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脑和脾脏,而cathelicidin-RC2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脾脏。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基因在肺和皮肤中表达量均不高。(3)脊椎动物系统发育重建表明cathelicidin-AL比cathelicidin-RC2先起源。基于已知的cathelicidin系统发育树结果,我们发现中国林蛙cathelicidin-AL置于系统发育关系的基部,而中国林蛙cathelicidin-RC2与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聚为一支。此外,已知两栖类cathelicidins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cathelicidin-RC2和cathelicidin-AL分别聚为一支,支持cathelicidin-AL先分化。(4)无尾两栖类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选择压力分析表明free ratio model优于one ratio model,显示不同支系受选择压力不同。Branch specific model分析表明cathelicidin-AL在臭蛙属祖先支、武夷湍蛙祖先支、黑斑侧褶蛙祖先支、中华蟾蜍祖先支受到了正选择作用;cathelicidin-RC2在凹耳臭蛙、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树蛙科和叉舌蛙科祖先支中均受到强烈正选择作用。branch site model进一步在凹耳臭蛙支系检测到一个正选择位点(138V)。Cathelicidins基因本身由于末端成熟肽变异程度大,结合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在无尾两栖类不同支系中经历了正选择作用,表明无尾两栖类cathelicidin-AL和cathelicidin-RC2在两栖类适应不同生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社会责任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成分,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凝练与升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责任的培养要依托于现实生活,生物学科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倡导要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知识,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生活化教学符合这一理念。本文以高中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为目标,探寻基于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以期为广大生物
学位
提出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提升技能的开端。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探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为出发点,查阅文献资料,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教育实习的机会在生物学实验课堂进行观察,对郑州某中学七年级学生和生物实验授课教师进行调查访问。随后,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教师访谈记录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位
翼手类由于具有飞翔能力、回声定位、夜行性及许多寄生虫和病毒的携带者等特点,使得它们成为地球上极为特殊的动物类群之一。翼手类是夜行性昆虫的主要控制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传播种子和花粉等方面作用重大,和人类关系密切,人类必须认真面对这一特殊的动物类群。河南省已有的一些研究多是针对山区洞穴型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对房屋型蝙蝠尚未进行研究,此外,有些物种如北京鼠耳蝠、大山蝠等文献记载河南有分布,但多年的调
学位
Pax基因家族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近年来相继在果蝇、线虫、斑马鱼和人等生物中发现Pax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Pax2是中后脑边界的重要分子标记物,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另外,我们在斑马鱼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Pax2基因上游存在一个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CT025909.4。本研究旨在探讨Pax2和lncRNA CT025909.4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学位
蛙属(Rana Linnaeus,1758)作为蛙科(Ranidae)模式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美洲北部,中国境内蛙属包含25个物种。河南省地处古北界与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北区的过渡地带,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4大水系,山脉众多,太行山、小秦岭、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处于河南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及东南部,两栖动物区系成分复杂、蛙属物种的分类和分布存在争议,已记录中国林蛙和栾川林蛙的分布范围、分布界
学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群落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免疫力和改善植物新陈代谢等重要功能。植物共生微生物组学将成为下一代绿色革命的平台。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植物根际和共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植物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以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特别是从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研究根际和内生微生物生态系统如何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的报道还很不够。
学位
特发性肺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发病缓慢,纤维结缔组织增多,死亡率极高的肺部间质性疾病。在肺部受到损伤后会进行修复,但是一旦修复过程发生异常,会形成纤维化病灶区,病灶区不可恢复,最终肺组织变硬,使患者因呼吸困难而死亡。IPF易发生在老年人群中且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细胞在有丝分裂期间,姐妹染色单体的准确、适时的分离对于保持染色体的稳
学位
TROAP(Trophinin-associated protein,TROAP)是一种细胞质蛋白,在胚胎植入和微管调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纺锤体组装和细胞侵袭所需的重要细胞质蛋白之一。其在多种癌症细胞中高表达,在先前的研究中已经报道过TROAP在胃癌、乳腺癌等癌症中的作用,但其在肝癌及相关疾病研究甚少。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网站GEPIA2,统计分析TCGA、GTEX肿瘤数据库发现,TR
学位
DNA损伤修复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是生物体在暴露于内源或外源DNA损伤因子时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调控机制。植物的固着性和对光合作用的强制依赖性,使得植物很容易遭受到DNA损伤,因此植物中的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对于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酵母和动物系统中,植物中尚未有深入研究。根据酵母和动物系统中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在植物中研究
学位
自噬是一种发生在所有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质降解途径,通过该途径它可以降解细胞质成分以产生大分子物质进行能量代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营养条件。细胞自噬还可以清除多余和受损的细胞器从而维持细胞内稳态,在细胞生长和死亡过程中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另外,自噬还被认为是细胞迁移的调节因子,可促进细胞运动。细胞自噬蛋白ATG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与ATG13组成的激酶复合物在细胞自噬的启动阶段发挥重要作用。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