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损伤反应学说认为主要是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基础上发生的一系列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可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NO为主要的舒张因子,内皮素为主要的缩血管因子,这两类活性物质共同维持血管及血压内环境的平衡。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具有抗AS的作用,但其这一作用考虑与降血压作用关系不大。研究报道氨氯地平可上调NO的水平,增加NO的产生而发挥抗AS作用。AAA研究实验(氨氯地平与氯沙坦抗AS作用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氨氯地平可减轻血管内膜厚度,抑制早期AS的进展。氨氯地平与猪内皮细胞孵育后,呈剂量依赖性地增NO的生成,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呈剂量依赖性地干扰小窝蛋白与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eNOS)的相互作用,促使其与小窝蛋白分离,触发依赖小窝蛋白eNOS的激活,从而促进NO的生成,这些可能与改善内皮功能有关。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OP)是老年人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骨代谢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心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骨组织代谢一方面成骨细胞形成新骨,另一方面破骨细胞吸收已形成的骨,两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以维持骨的形态、骨量及骨的整体强度。临床研究证实,在破骨细胞以及成骨细胞也存在钙离子通道,与心肌细胞及心血管系统的平滑肌上的钙离子通道不同的是,其通道反应慢。CCB可抑制体外破骨细胞L型钙通道,使骨陷窝减少,骨吸收减少。由此推测,CCB可以影响骨代谢,使骨密度发生变化。可见,目前研究表明CCB具有抗AS作用,但其抗AS机制尚未明确,对骨密度也存在影响,但研究报道CCB对骨密度的影响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尚无统一的意见。氨氯地平(amlodipine)是一种长效二氢吡啶类CCB,该化合物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同型异构体,左旋体活性是右旋体的近1000倍,是消旋体的2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施慧达)是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左旋对应体。本研究从目前国产新型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研究药物,一方面探索其对SD大鼠AS的影响,通过主动脉球囊损伤联合高脂饲料喂养及大剂量钙负荷的方法复制SD大鼠AS模型,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AS大鼠血清血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影响;取实验动物主动脉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研究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预防性干预AS大鼠的影响,初步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抗AS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比较各组大鼠骨密度及血清游离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浓度,研究其对骨代谢的影响,为OP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一章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内皮功能的影响目的:观察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levamlodipine besylate)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大剂量钙剂(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60万U/kg)的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选用SPF级的雄性成年Sprague-Dawlay(SD)大鼠共54只,按随机分为以下4组:①空白组(A组):普通饲料+假手术;②模型组(B组):主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维生素D3腹腔注射;③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C组):模型组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灌胃2.5mg/Kg.d;④辛伐他汀组(D组):模型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辛伐他汀灌胃20mg/kg.d;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及辛伐他汀组的药物从实验第一天开始予以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开始一周后,模型组和药物治疗组大鼠进行动脉球囊损伤术,空白对照组予进行假手术。造模时间为8周。于造模后8周进行有创血压和心率测量,测量后即取血标本,并进行离心,离心后放置-80℃冰箱保存。并取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并在电镜下观察血管的超微结构;测定并比较各组间SD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和NO、NOS、ET-1水平。结果:1、AS模型组大鼠造模4周后出现进食量减少,并开始出现消瘦,体重增长速度明显出现下降。2、模型组及各药物治疗组大鼠的血脂代谢发生异常,表现为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与模型组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各组大鼠血清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0.05)。3、模型组和各药物治疗组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5),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5);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NO、NOS水平有所上升,但ET-1水平有所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NO、NOS及ET-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 >0.05)。4、模型组和各药物治疗组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LDL-c水平与大鼠血清NO、NOS水平有负性相关关系(P<0.05);与ET-1有正性相关关系(P<0.05)。5、主动脉形态学结果显示复制AS大鼠动物模型成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SD模型大鼠的主动脉形态学变化。HE染色可见: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较轻,内膜增厚明显比模型组少,斑块也比模型组少;Masson染色可见苯磺酸氨氯地平组主动脉胶原纤维比模型组明显减少;电镜下可见,苯磺酸氨氯地平组能减少主动脉的斑块面积,使内膜受损减少。6、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大鼠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其他各组,但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各组大鼠的心率无明显差别。结论:1.通过主动脉球囊损伤+高脂饲料+维生素D3方法可成功建立AS大鼠动物模型。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在不影响血脂和血压水平的情况下,抑制了AS的进展。其抗AS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ET-1水平,上调NO、NOS水平,从而改善内皮功能有关。3. AS大鼠血清LDL-c与NO、NOS水平有负性相关关系,与ET-1水平有正性相关关系。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抑制LDL氧化为ox-LDL可能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之一。第二章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目的:观察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levamlodipine besylate)对SD大鼠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OP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AS动物模型,测量并比较各组大鼠血清游离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浓度,并用CB-DXA的小动物软件进行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测定,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分析,分别得出并比较各组大鼠双侧股骨和腰椎的BMD和BMC值。结果:1、B组(模型组)、D组(辛伐他汀组)血清Ca+水平比A组(空白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与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大鼠血清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B组血清ALP浓度明显高于A组、C组和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比A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各组大鼠腰椎BMD和BMC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大鼠左侧股骨BMD值比其他各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模型组左侧股骨BMC值比C组、D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鼠各组间右侧股骨BMD和BMC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大鼠双侧股骨BMD和BMC值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双侧股骨BMD值两两比较,B组明显低于A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与B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双侧股骨BMC值两两比较,B组比A组、C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比D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C组、D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各组大鼠腰椎+双侧股骨BMD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模型组BMC值低于其它各组,与A组、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C组、D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AS大鼠动物模型出现血清Ca+水平降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提高AS大鼠血清Ca+水平。2、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AS大鼠提高血清P水平无明显影响。3、AS大鼠动物模型出现血清ALP水平升高,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降低AS大鼠血清ALP水平。提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能通过改变骨吸收而发挥抑制OP的作用。4、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提高AS大鼠股骨的骨密度,对腰椎、腰椎+股骨等的骨密度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