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对沿海空间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的统筹协调有着重要影响。开展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可以了解沿海区域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为制定不同偏好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多决策支持,同时对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使用GIS及遥感技术,并结合CLUMondo模型,对北部湾沿海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以三个城市2010以及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2025年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分析2010-2015年北部湾沿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发现,北部湾沿海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复杂,各种地类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作用也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加大。同时,区域耕地、森林、草地、水域以及其他用地斑块的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的破碎程度加大。区域建设用地斑块间的连接状况以及廊道贯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体景观中明显的优势类型变少,景观类型分布的更加均匀。
(2)构建科学完善的驱动因子体系以及模拟结果的分析与验证。本文从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维度出发,选取了9个驱动因子,模拟得到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图,运用地图比较工具对土地利用模拟图与实际分布图进行对比检验,kappa系数高达0.88,模拟精度较高证明了模型模拟结果较为理想,可以用于2025年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模拟研究。
(3)2015到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通过土地利用模拟结果揭示了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重点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有非常显著的增长,在空间上呈现为从内陆向沿海迁移,人们侧重围绕现有的城区进行经济建设,并逐渐向外扩张;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开发的脚步逐渐放缓,城市建设上更加注重原基础的完善以及优化,建设用地的强度不断提高,耕地的保护及集约利用更加明显。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域面积增长明显,沿海地区的林业及农业得到了基本的保障。
(1)分析2010-2015年北部湾沿海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发现,北部湾沿海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复杂,各种地类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作用也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加大。同时,区域耕地、森林、草地、水域以及其他用地斑块的形状趋于规则,景观的破碎程度加大。区域建设用地斑块间的连接状况以及廊道贯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体景观中明显的优势类型变少,景观类型分布的更加均匀。
(2)构建科学完善的驱动因子体系以及模拟结果的分析与验证。本文从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两个维度出发,选取了9个驱动因子,模拟得到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图,运用地图比较工具对土地利用模拟图与实际分布图进行对比检验,kappa系数高达0.88,模拟精度较高证明了模型模拟结果较为理想,可以用于2025年的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模拟研究。
(3)2015到2025年土地利用变化预测研究。通过土地利用模拟结果揭示了北部湾沿海区域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研究表明:重点开发区的建设用地有非常显著的增长,在空间上呈现为从内陆向沿海迁移,人们侧重围绕现有的城区进行经济建设,并逐渐向外扩张;农产品主产区的土地开发的脚步逐渐放缓,城市建设上更加注重原基础的完善以及优化,建设用地的强度不断提高,耕地的保护及集约利用更加明显。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域面积增长明显,沿海地区的林业及农业得到了基本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