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街”·“御街”——以杭州中山路改造为例的公共空间艺术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国人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进行的思考。怎样颦造城市形象的独特差别性,从而提升城市空间文化的价值形态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所面临的城市问题不可能完全依靠广泛的城市建筑风貌的空间布局来完成,这将给城市建设增加巨大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因此,它也可能通过个别的、标识性的、节点性的空间价值标识物来解决这一难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担负着城市地域文脉的提炼,塑造原创性的公共空间风貌,提供不可复制性的空间体验价值;打造区域标识性;提升城市品牌文化魅力。对于公共艺术创作条件的研究,本文计划通过对杭州中山路过去的追溯、现状的分析和未来的展望,来探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人间”、“空间”和“时间”三大条件因素。寻找公共艺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公共性、互动性、地域性、现实性等特性,提出未来地域公共艺术创作的方位即:立足于特定空间环境,注重公众化的审美标准和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注重城市化的规划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从而获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起源于古印度的罗汉信仰,在中国历经宾头颅尊者、四大罗汉、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发展历程,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罗汉造像艺术也成为中国美术发展
本篇论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研究的方法,针对威尔第和普契尼两位歌剧作曲家创作的歌剧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同时从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的角度论述了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男高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4G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致使手机应用的发展呈现多元化,手机已不仅仅是通话信息终端,而逐渐成为集影音、游戏、购物、支付等功能于一
期刊
期刊
本文主要以阿恩海姆的艺术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艺术形式动感的心理效应。在探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形式动感的基本特征,以及形式与表现对象、实用功能的结合问题。本文通过
以中国传统美学出发点,结合西方传统美学,对当代海报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传统美学原理中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来说明海报艺术的美离不开人的欣赏,通过马祖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