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银行业结束了从2003年至2013年的“黄金十年”,高盈利增长成为过去。在经济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非标融资渠道受控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盈利增长放缓、亟需盘活存量信贷资产、流动性不足、寻找新盈利模式的问题和压力。作为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基于其增加流动性和风险分散功能,在发展初期就迅速在全球席卷。然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来袭,暴露了资产证券化会推动银行风险积累和蔓延的问题,资产证券化一度受挫。但在危机之后,随着监管体系的加强,资产证券化逐渐恢复。金融危机使得学术界开始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关系产生争议,风险分担和风险积累成为两派。我国资产证券化之路在历经试点、暂停之后,于2012年重启,被寄予“增加银行流动性、盘活不良贷款”的厚望。随着越来越多银行开始开展资产证券化活动,在我国本土特有环境之下,进一步研究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和银行风险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以往的文献中,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非常有限,资产证券化和银行风险的关系存在争议,同时,以往文献大多从银行财务指标角度来探讨其对资产证券化和银行风险关系的影响,以及在研究资产证券化时较少考虑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控制内生性问题,旨在研究:(1)基于我国本土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是怎样的?(2)从银行杠杆和银行治理角度,两者关系是否会受到杠杆率和股权集中程度的影响?本文选取2012年—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中从事过资产证券化活动的71家银行,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验证了三个假说,得出以下结论:(1)资产证券化有减少商业银行风险的作用;(2)杠杆率越低,资产证券化抑制风险的作用越大;(3)股权越分散,资产证券化抑制风险的作用越大。同时,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性质,以及资产证券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分别进行了分组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相比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资产证券化抑制风险的作用更大;资产证券化发展初期,资产证券化抑制风险的作用更大。我国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国家,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力支撑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一力承担着金融体系中的多数风险。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以及银行异质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为如何充分发挥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功能,如何有效防范和监管由资产证券化诱发的风险积累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