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民公社退赔研究——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中心(1959—1961)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fer_hf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共中央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决定农村人民公社对无偿调拨的农民财物进行清理退赔,退赔物资包括农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如土地、房屋、农具、家具、劳动力、家畜、家禽等。农村人民公社退赔(文中也简称农村退赔)是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进行农业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各地出现了各种“大办”,如大炼钢铁、大兴水利、大办工业等。各种“大办”所需的物资有大量来自对农民财物的无偿调拨,而人民公社体制使这种无偿调拨成为可能。由此,以“一平二调”为主要内容的“共产风”现象遂刮遍全国农村,造成严重危害。农村人民公社退赔正是基于“共产风”造成的严重危害所作的一次补救措施。  本文以上海档案馆藏有关文书档案为核心材料,考察分析了上海郊区农村人民公社退赔工作的起源和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以及上海郊区农村人民公社退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纠正“共产风”,中共中央先后发出一系列文件对农村退赔作出周密的政治部署。上海郊区农村人民公社退赔在全国农村人民公社退赔的大背景下发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上海农村也曾刮起平调农民财物的“共产风”。1959年3月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后,上海开始处理平调账,到1961年底,上海农村人民公社退赔的任务基本完成。由于1960年11月中央下发的《紧急指示信》对农村人民公社退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本文将上海郊区农村人民公社退赔的开展过程以《紧急指示信》下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上海郊区农村人民公社退赔工作的具体执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折价偏低问题和实物退赔不足问题。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退赔要求和退赔能力的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上级部门和农民群众上下两方面对基层干部产生了不满情绪,这成为主要针对基层干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久之后兴起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本硕士论文以社会历史背景变迁为视角,较深入地探讨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权的合理定位、社会流动的增强、社会舆论的宽松、市场经济的变革、婚姻法的日趋人性化以及女性受教
随着1951年12月底“三反”运动的开展,始于1951年9月的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也逐步转入“三反”阶段,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反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批判教师的资产阶级思想,同时要求高校
士文化是中国思想史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它对上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政策策略,对下熏陶着广大普通百姓的道德伦理,渗透在我国历代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日常生活之中。明代士阶层的独特
1928-1938年的中德关系在两国关系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在此期间,由于多种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两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确立起广泛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中国丰富的战略矿产资源、旺
王燕昌(1819-?)清代著名医学家,同治年间河南固始县人。家学渊远,世代业医,燕昌得其祖传医技,并有所发展,其辩证精当,善用单方,常能起沉疴,为时医称道。其呕心沥血写成《王氏医存》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