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安然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事件”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财务造假丑闻接踵而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的关注。财务造假、高层腐败、信息披露不完全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瞬间使一个个商业巨头轰然倒地,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冲击着国内外资本市场。因此,各国资本市场由此将关注的焦点从公司外部治理转向内部治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尤其是内部控制缺陷成为研究热点,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被推向改革前沿。本文基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密切关系,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综合运用受托责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系统分析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深层次影响机制。首先,本文对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交互影响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质量是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重要因素。其次,基于上述理论分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层次验证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以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作为第一层级,以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作为第二层级,利用实证模型寻找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实现路径。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论,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重点强调如何进一步保证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并要求上市公司重视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公司治理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有效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包含以下内容:a.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是交叉概念。它们之间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和影响:公司治理需要内部控制来实现治理的目标,而内部控制需要公司治理来保证控制的效果;公司治理以内部审计为基础,而内部审计需要解决公司治理的问题;内部审计既处于内部控制之中,又独立于内部控制,两者交互发生影响。b.基于分析内部控制缺陷的要求,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评价内部审计质量的量化标准和方法。本文采用赋值量化的方法并结合公司官方网站及其他媒体披露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报告或深交所、上交所网站中披露的年报(主要是其中的公司治理板块)、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规范实施方案、内部审计制度、董事会决议及其他报告等公开信息,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分指标进行赋值打分。c.本文基于受托责任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等三种经济学理论,以2011-2017年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质量各项特征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构建了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其对内部控制缺陷的交互调节作用。实证结论如下:(1)高质量的公司治理水平可以显著有效矫正内部控制缺陷。公司治理能力越低,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多;相反,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能力越高,越积极显著矫正内部控制缺陷。具体来说,高管权力越大,外部审计质量越高,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就越多。上市公司可采取提升独立董事比例、加大董事激励力度、提高高管货币薪酬以及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等措施减少内部控制缺陷。董事激励可以显著减轻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引入严格的外部审计对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2)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质量可以有效矫正内部控制缺陷。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成反比关系,具体来说,内部审计组织地位、内部审计责任授权范围、内部审计规模与内部审计胜任能力对内部控制缺陷治理的效应是有差异的,内部审计范围和规模可以有效地治理内部控制缺陷,但不能有效减轻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修复。(3)高水平公司治理可以调节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维度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质量的交互作用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得出:独立董事比例、高管薪酬激励、高管股权激励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关系,存在加强效应;高管薪酬激励、高管股权激励的提升可以显著抑制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关系,存在替代效应;外部审计质量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的关系,存在加强效应。本文政策建议如下:第一,通过优化董事会规模与功能、重构审计委员会运行机制、调整高管权力配置结构、构建长效激励机制以及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与审计监督机制等方面对公司治理提出改进建议;第二,通过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完善行业协会引导以及提高企业重视程度三方面提升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第三,通过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公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和修复措施等三个方面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以期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与审计监督体系,进而抑制或矫正内部控制缺陷,最终达到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