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in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最著名和最重要的非裔美国作家,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她以描写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其勇气、个性、观点和优美、有力的文笔给她带来辉煌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世界的承认。《所罗门之歌》1977年出版,是托尼·莫里森第三部长篇小说,是作家立身于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品,该作品奠定了她在美国小说界的地位,使她成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悲剧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当人对悲剧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凭借理性把人类生存、境遇中的悲剧感受以成熟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悲剧意识。作为“以写作为思考方式”的美国现代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具有强烈的民族悲剧意识。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非裔美国人戴德一家三代的历史,展现了黑人在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悲剧处境,揭示出蓄奴制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在小说中,非裔美国人在黑人信仰与白人意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彷徨、迷失和探寻的同时,始终洋溢着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这就是黑人民族的悲剧精神。《所罗门之歌》作为美国黑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既展现了美国黑人民族的悲剧精神,又透露出作家深沉的悲剧意识。长期以来,莫里森研究重点在于文化研究、性别研究、心理研究等方面,而对莫里森文本进行悲剧研究的论述很少。鉴于此,本文以《所罗门之歌》为研究对象,运用悲剧美学理论,探究《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审美价值,以拓展国内对莫里森研究的新视野,从而对作家有更深层次的读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的悲剧特质:第一,界定悲剧理论并勾勒非裔美国人独特的民族悲剧意识,这将对理解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的悲剧性奠定了理论及文化基础;第二,综述《所罗门之歌》的悲剧形态和特征,主要从美国黑人生存悲剧,理想无法实现的社会悲剧及自我抗争的命运悲剧三方面来宏观展示现代黑人的历史命运;第三,从悲剧人物戴德和奶娃入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非裔美国人的悲剧根源,即在黑白文化冲突、传统与现实的矛盾下,黑人心灵的双重意识和矛盾心理。本文还总结了《所罗门之歌》的悲剧美学意义及美学特征,说明作家希望通过悲剧写作,揭示黑人自身存在的危机,进而激发同胞们的黑人意识,让他们从怀疑走向思考,从思考走向自觉,探索出一条非边缘化的有效路径,从而达到治疗社会的创伤、拨开迷雾的作用。本文除了以揭示美国黑人民族悲剧意识作为创新点之外,还力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的部分悲剧人物、悲剧根源作出全新的阐释,对某些以往莫里森悲剧研究中的问题做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全新阐释,以期在宏观和创新两个层面对莫里森作出更深刻的理解。
其他文献
现行教育体制下,学业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关于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课题。前人的相关研究显示,学业成绩不仅受到学业归因、学
连体婴是一种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报道,该病已引起了众多关注。联体儿系在单卵孪生中,当一个胎盘出现2个原条并分别发育为2个胚胎时,若2个原条靠的较近,胚
苏锡常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影响苏锡常制造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及苏锡常制造业经济能力相关指标的分析,发现苏锡常制造业领域的产业结构只是趋同而不同构,苏锡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方式的实质性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出血是高龄老年人群原发性脑出血 ,尤其是复发性原发性脑出血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迄今有关该病的国内研究报道尚不多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组织病理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显著,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但是,随着我国新经济形势的发展,政策的调整、外资旅游企业的全面进入等,都将对以后的旅游市
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竞争日益
学困生现象是初中英语(其实也是任何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怎样对待这些学困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本论文正是以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对农
网络的出现加快了大规模市场向市场细分过渡,即营销模式从传统的大规模同质化营销向集中的个性化营销过渡。针对小顾客群体的小批量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再是决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