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免疫特性的改变,阐释Tim-1阻断抗体RMT1-10防治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流式分选DCs和CD4+T细胞,体外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分析RMT1-10对体系中DCs表面分子CD11c、CD80、MHC-II、CD54和Tim-4表达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L-4、IL-12、IL-10浓度。流式检测RMT1-10对CD4+T细胞的凋亡和增殖抑制的影响。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供体和受体分别为C57BL/6(H-2b)和BALB/c(H-2d)小鼠,观察RMT1-10腹腔注射治疗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受体局部和全身炎性细胞以及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将经RMT1-10治疗而未发生排斥小鼠的DCs过继转移给第三方受体,观察受体是否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果:RMT1-10抑制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DCs表面CD11c、CD80、MHC-II、CD54和Tim-4的表达,同时抑制培养液上清中IL-12和IL-10的产生。RMT-10可以抑制CD4+T细胞增殖但并不影响CD4+T细胞凋亡,但这种抑制作用必须通过DCs间接调控。RMT1-10明显减轻受体眼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角膜植片的水肿、新生血管和混浊均明显减轻;角膜植片、脾和淋巴结中CD4+、Tim-4+和CD11c+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外周血中的IL-4、IL-10和IL-12均明显减少。接受DCs过继转移的受体也诱导产生了对供体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结论:RMT1-10显著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RMT1-10抑制DCs成熟和功能,这种未成熟DCs可以直接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诱导受体产生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此外,RMT1-10还可能通过减轻受体的炎性反应、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等途径抑制DCs成熟和迁移,进而抑制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