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脑功能原理的探讨已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本课题就大脑对连续刺激信号的诱发电位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本课题采用成对刺激模式(paired-stimuli paradigm),研究了在如下三种刺激情况下前刺激S1对后刺激S2的诱发电位的影响问题即前脉冲抑制问题:(1)前刺激S1和后刺激S2皆为听觉刺激信号; (2)前刺激S1和后刺激S2皆为视觉刺激信号; (3)前后刺激为交叉感觉通道的刺激信号,这其中包括前刺激S1为视觉刺激而后刺激S2为听觉刺激的视觉-听觉交叉刺激,以及前刺激S1为听觉刺激而后刺激S2为视觉刺激的听觉-视觉交叉刺激。对大脑的前脉冲抑制或感觉门控机制进行研究,探讨大脑在响应感觉刺激信号时的电生理特性,确定大脑的哪些区域参与调控了大脑的感觉门控,可以推知大脑在信息处理时的工作原理,从而揭示大脑的认知功能,因此本课题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前后刺激诱发电位的波形、幅值和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绘制后刺激S2诱发电位的幅值响应曲线、峰峰值响应曲线和诱发电位能量响应曲线,展示了随着ISI的变化前刺激S1对后刺激S2诱发电位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容易受到意识注意的影响,但在三种刺激情况下,前刺激S1对后刺激S2的中长潜伏期诱发电位的影响作用具有非常明显而又稳定的规律性。前刺激S1对后刺激S2的诱发电位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程度则随着刺激间时间间隔(Inter-Stimulus Interval, ISI)缩短而逐渐增强,当刺激间时间间隔(ISI)比较小时,前刺激S1完全抑制了后刺激S2的诱发电位的产生。这种抑制作用反映了大脑对有固定时间间隔的连续刺激的一种响应模式,我们提出其生理实质是脑诱发电位随ISI的缩短而产生的不应期效应,这提示了大脑连续接受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是有一定阈值的。造成这种不应期效应和抑制作用的原因,是由大脑在信息处理中的保护机制原理造成的。前脉冲抑制的规律也揭示了大脑在信息处理时所遵循的时间优先和时间加权编码的大脑信息处理原理。视觉和听觉交叉通道刺激的实验结果从电生理的角度对McGurk效应和听觉诱导视觉幻觉现象提供了一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