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技术在金沙江流域高位远程滑坡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mesleehp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人类面临着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发的自然灾害。滑坡在我国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自然灾害,不仅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国家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建设提出一系列巨大的挑战。川藏铁路作为我国区域重大交通战略工程,穿越了本文的研究区域—金沙江流域竹巴龙-石鼓段。该区域是高位远程滑坡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因此在此区域开展高位远程滑坡的早期识别、监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迫切需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作为一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因其全天时、全天候、大区域、跨时间、高精度监测等优势,近年来在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沿江流域的高位远程滑坡早期识别、监测过程中,常常面临因SAR影像侧视雷达成像形成的叠掩、阴影;植被茂密、积雪覆盖等因素导致的InSAR相干性低;大气延迟误差影响等情况,会导致滑坡隐患的漏判、误判现象的存在。因此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重大高位远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集成应用”(编号:DD20190637),以金沙江流域竹巴龙—石鼓段为研究区域,利用InSAR技术开展沿江流域内高位远程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与监测研究,为高山峡谷带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提供了参考。具体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用于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所需的时序InSAR技术原理,重点分析了InSAR技术在高位远程滑坡监测中面临的几何效应、干涉相干性和大气干扰对滑坡隐患识别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改进措施的可行性;(2)利用覆盖金沙江流域竹巴龙—石鼓段的336景升、降轨Sentinel-1数据,分别采用Stacking技术和SBAS技术开展了沿江流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内年平均形变速率图;(3)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联合InSAR监测结果与光学影像,共识别出滑坡隐患62处。并对滑坡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滑坡隐患更多分布于金沙江东岸,由于Sentinel-1升轨数据在金沙江东岸大部分区域处于叠掩区域,因此在该区域内降轨数据识别的滑坡隐患数目高于升轨数据识别的数目,从而证明了升降轨联合监测在沿江流域高位远程滑坡识别的必要性和实用性;(4)以金沙江结合带巴塘段中心绒乡滑坡群为实验对象,利用MSBAS-2D技术获取了典型滑坡体在水平东西向和垂直方向的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通过多角度对中心绒滑坡群形变信息进行监测,同时以贡伙村2#滑坡的时间序列结果,结合降雨资料,分析了该区域降雨对滑坡变形速率及稳定性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山岭地区公路隧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小净距隧道由于洞外接线灵活,能较好地适应山岭地区的地形条件等优点,因此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目前山岭隧道施工仍以钻爆法为主,但是小净距隧道在进行钻爆施工时,由于两相邻隧道相距较近,后行隧道在爆破施工中产生的振动效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相邻先行隧道结构的安全性,且对于围岩地质条件较差的隧道,振动影响更为突出。因此为了降低隧道施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