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面临着化学氮肥、化石燃料燃烧等人为源活性氮不断增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全面评估活性氮的国际压力。然而,不同地区间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种养植结构、土壤气候等方面迥异,“自上而下”的国家尺度气态活性氮排放研究难以反映地区间差异。因此,本文以福建省气态活性氮排放为切入点,参照《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及有关《氮氧化物(NOx)排放计算方法》的国内前沿研究成果等,核算福建省1980-2013年氨(NH3)、氧化亚氮(N2O)和NOx三种气态活性氮的排放,分析其主要排放源及历史变化,找出主要背后驱动力因素。为省级尺度“至下而上’研究国家气态活性氮排放提供指导。福建气态活性氮排放自1980年至2013年呈逐年增长趋势。NH3排放量从106.7Gg上升至202.8Gg,增加约1倍,年均增长率为2.1%。畜禽养殖和农田排放对NH3排放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9%和32%,对NH3排放量作用较大的影响因素为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对NH3排放量的影响系数为0.081;N20排放总量19.0 Gg上升至37.6 Gg,增加了约1倍,年均增长率为2.3%。农用地为主要排放源,其对N20年均贡献率为79%,对N20作用较大的影响因素为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对N20排放量的影响系数为0.016;NOx排放量由32.0 Gg上升至972.1Gg,年均增长12.1%,主要排放源为能源、工业和交通部门,三者对NOx排放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42%、35%和17%,人均GDP对其排放量的驱动力较大,人均GDP对NOx排放量的影响系数为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