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Use of Female Social Address Forms: Decoding the Dialogues of the Two Heroines in Van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5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称谓语是发话人用来称呼交际对方的用语,对它的得体使用对交际者意义重大。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的研究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称谓语的使用能为整个交际活动定下基调,能清楚地反映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称谓语对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地位的反映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得以体现。由于交际双方具体的社会关系,所处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的心理变化,及其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变性,因此,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另外,由于社会对男女两性定位的不同,在称谓使用上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称谓语的使用具有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女性社会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和过程,则是对某一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反映。
   本文以布朗(Brown)和吉尔曼(Gilman)的“权势与等同”语义理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理论为框架,以女性社会称谓为切入点,以英国作家萨克雷的作品《名利场》(VanityFair)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研究作品中两位主人公Becky和Amelia在社会称谓语选择和使用上的动态变化,进而探究造成这些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如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环境、交际语境、社会意识形态和情感变化等。
   研究发现,交际双方的社会称谓蕴含着一定的“权势与等同”的语义关系。它的选择和使用是对双方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以及权势关系的动态体现。另外,受交际场合,交际时间,交际过程与交际对象等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体现了交际者当时的心理定位,以及对维护一定社会关系的心理期待。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因此,文中对女性社会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的研究和分析,则是对女性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处的社会权势与等同关系的具体体现。
其他文献
期刊
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构成部分,词汇知识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随着关于词汇知识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词汇知识已经由一个单维度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许多研究词汇知识的学者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词汇知识理论框架。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词汇知识理论框架中的两个基本维度,得到了众多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词汇知识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基础,因此成为了影响阅
学位
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价值不容小觑。尽管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致力于中国古诗的翻译,并翻译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鉴于其蕴藏着的丰富意义系统和强烈文化元素,中国古诗翻译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当值得探索的领域。审美体验研究已经成为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审美体验中的模糊性体验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古诗则是模糊性体验研究的极好范例。  本文以审美体验中的模糊性体验理论
学位
报纸
期刊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王力,1983:40)。这说明研究语言学的基本方法是比较的方法。而无论哪一种语言的比较研究,都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骆驼祥子》及其英译本进行了研究,例如有的翻译学者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研究《骆驼祥子》的伊万·金英译本:还有的学者从功能对等视角研究《骆驼祥
学位
隐喻的研究历史久远,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时期。传统上,隐喻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离。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了题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此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此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想、行动及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隐喻理解抽
学位
期刊
在对各类关系从句跨语言考察的基础上,类型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语言类型学、一语习得、二语习得等领域中许多关于关系从句的研究都显示出这个层级的预测性,但也发现一些矛盾之处。本文试图进一步挖掘类型学共性和二语学习者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讲,本研究致力于考察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对中国学习者习得英、法语关系从句的影响,以及名词短语的生命性对英、法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影响。  本研究拟在语言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