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为建立松口蘑人工菌塘诱导体系进而为松口蘑人工子实体的诱导研究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对松口蘑的主产区之一,长白山地区松口蘑生长的生态条件进行了调查。并对采集到的10株松口蘑子实体,分离出W2、W3、F1、F2和F4五个菌株,平均分离成功率为50%,其中,菌褶分离成功率为62%,菌褶与菌盖之间菌肉组织分离成功率为38%。第二,除了利用自分离的W3,F1,F2菌株之外,还利用他地引入的Y1、A和T945菌株,对松口蘑菌丝体碳源的利用能力在培养条件下进行了检测,其结果表明在液体培养基条件下松口蘑菌丝体能够有效地利用纤维二糖作为唯一的碳源进行生长,且效果不低于葡萄糖;木聚糖能够一定程度地维持各个菌种的生长,但效果不及葡萄糖和纤维二糖;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除T945菌株出现有限的生长外,其余五个菌株皆没有生长。第三,首先,对松口蘑菌丝体的培养用容器采用了新的非高压灭菌的方法,即先后经紫外照射、70%酒精喷洒、0.1%次氯酸钠溶液喷洒的组合灭菌方法。这种灭菌方法的开发,为大型培养容器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探讨了松口蘑菌丝体生长的诱导条件,诱导松口蘑菌丝体生长的土壤,选择了购自黑龙江省帽儿山的林地土(pH=6.43),在该土壤中添加0.5-2.0%浓度的橄榄油能够进一步促进松口蘑菌株W2,A,F2菌丝体的生长。以HPLC测定标志松口蘑菌丝体生长量的麦角固醇含量的结果显示,添加橄榄油的土壤中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且菌丝体生长量与添加浓度成正比。但当添加浓度为5%时,菌丝体生长受阻。在添加橄榄油浓度为0.5%和1.0%的土壤中,赤松苗生长正常,而当添加浓度为2.0%时,赤松苗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当橄榄油添加浓度为1%时,接种培养的W2,W3,F1,F2,F4,A六个菌株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此种培养基质中生长三个月的松口蘑菌株A,菌丝体蔓延覆盖了整个土壤表面,并与土壤紧密扭结在一起形成了团块状结构,这种结构很象野外的松口蘑菌塘—密生的白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与植物根系及土壤颗粒相互交错纽结而成的团状结构。在人工菌塘中接入的赤松苗,两个月后依然长势良好,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苗的某些侧根上根毛消失,侧根的顶端生长停止,且有疏松的菌丝缠绕于其上,形成典型的菌根。由此可以验证人工菌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