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及风振响应分析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是在索穹顶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刚柔结合的新型预应力空间结构,其上部为空间索网体系,下部为刚性杆支撑体系。该结构没有改变索穹顶的拓扑形式,结构受力合理。作为新型大跨度结构,劲性支撑穹顶的模态特性是其固有的重要力学性能,它直接影响到动荷载,如风和地震这两类动力荷载作用于结构自身的效应,是结构动力分析的基础。除此之外,了解结构的模态特性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自振频率的规律,可以有效的避免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的可能性。由于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是新型结构,其动力性能尚不知晓,故对进行模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模态性能试验为基础,研究了结构模态性能及抗风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模态性能试验研究  对一跨度为6m的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模型进行了模态特性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利用有限元理论计算得到不同参数下结构的频率值及振型;采用锤击法完成了对模型的模态特性数据测定;分析了全跨荷载、半跨荷载及初始预应力等参数改变对结构振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振频率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二者变化趋势一致;预应力增加会使结构自振频率增加,且高阶频率增加较快;荷载作用使结构低阶频率减小而高阶频率增加;结构的阻尼比0.005-0.01范围内。  2、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模态特性参数分析  选用杆元和索元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分块Lanczos模态计算方法,分析了劲性支撑穹顶结构不同荷载工况下结构的模态特性,讨论了初始预应力、杆件截面面积及高度、跨度、矢高、荷载等参数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劲性支撑穹顶结构自振频率较小且分布密集,出现大小相近或相同的频率对及相互对称的振型;环向等分数和杆件截面面积对劲性支撑穹顶结构的自振频率影响较小;荷载作用使结构的自振频率变小;预应力、跨度及矢高对自振频率影响较大,应在结构设计阶段给予充分考虑。  3、劲性支撑穹顶结构抗风性能分析  本文利用线性滤波器法中的AR法,采用Davenport及Panofsky风速谱,考虑风速的空间相关性,并结合结构风压谱随高度变化的特点,编制了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程序;采用时域分析方法,结合美国国家荷载规范,对劲性支撑穹顶结构进行了风振响应分析。研究了劲性支撑穹顶结构在水平风和竖向风单独作用及共同作用下的响应,并分析了初始预应力、矢高、跨度及环向等分数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水平风与竖向风共同作用下结构节点位移均值位于二者单独作用于结构时的位移均值之间,预应力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显著,预应力增加对减小跨中节点的竖向位移更为有效,节点位移均值随矢高或跨度增加而变大,环向等分数减小会导致结构的竖向位移均值及幅值增大,将风振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便于工程设计人员运用该结构的风振系数。
其他文献
该论文集人工神经网络、进化计算、模式识别、模糊逻辑等理论和方法于一体,从多科性和多角度研究控制结构系统的设计和控制问题,包括从设计问题和设计方法的定义、识别、建模
该文通过对模拟灌浆复合土膨胀土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综合确定了非线性双曲线模型的八个参数,编制了非线性有限元法计算程序.采用逐步分级卸荷的方法来模拟土坡开挖施工过程,
该文从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两个方面较深入地探讨了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变形特性.通过对两层地基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给出了双层地基的应力扩散角计算表,并且运用有限元法
该文提出使用具有复位能力球支承滚动隔震体系结构的计算模型,并基于对该体系的力学分析给出隔震结构的双向振动方程.编制程序,对模型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时程分析,与试验结果
再生混凝土柱作为再生混凝土结构中关键的竖向构件,其压弯性能的研究一直是工程界十分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对再生混凝土柱压弯性能的研究都为缩尺模型试件,这对反映再生
该文研究表明,输电线路中的塔线耦合影响确实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容忽略,而且该文模型分析的方法是获取其耦合影响的程度,提供塔线有用设计参数的重要途径.
该文首先从混凝土的热物理特性和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层结构构件中温度变形和内力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高层结构中温
特高压塔线体系具有塔体结构高、跨度大的特点,塔体的高柔特性使得风荷载成为其主要动力荷载,塔线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使这类体系在风载作用下的振动响应十分复杂。本文以“皖电东
该文将根据当前滑模结构体系设计的发展与现状,结合武汉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工程滑模体系的设计与施工,在总结该滑模工程所采用的新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整体液压滑模设计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