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黄土高原苜蓿—作物轮作对土壤碳氮组分及其相关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设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定西市李家堡镇甘肃农业大学旱农综合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雨养农业区多年生苜蓿耕翻轮作粮食作物后对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其中粮草轮作系统包括苜蓿-苜蓿(Medicago sativa)(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Triticum aestivum)、(L-W)苜蓿-玉米(Zeamays)(L-C)、苜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P)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L-M)。通过分析探讨不同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特征,旨在揭示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生态的的演变规律,为该地区苜蓿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适宜轮作作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苜蓿-作物轮作模式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闲则可维持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降低了1.60%~23.11%;苜蓿连作多年导致表层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苜蓿休闲土壤全氮含量最低,表明长期种植苜蓿能够有效地保持并平衡土壤氮素,从而保持并提高土壤表层肥力。(2)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酸解有机总氮仅在表层0-10cm表现为苜蓿连作显著高于苜蓿-作物轮作,而土壤非酸解有机氮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就各氮组分占全氮百分比比例而言,表现为非酸解态氮>酸解未知氮>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3)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酸解有机氮各组分中,土壤酸解性氨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态氮分别在在表层0-10cm和10-30cm表现为苜蓿连作显著高于苜蓿-作物轮作和休闲,土壤酸酸解未知态氮在表层0-10cm表现为苜蓿连作和休闲显著高于苜蓿-作物轮作,土壤酸解性氨基糖态氮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4)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同时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20%~12.30%和15.03%~43.43%,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26%~28.79%。苜蓿连作和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苜蓿-休闲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5)不同轮作模式下0-24h内Biolog-ECO板内平均颜色变化率均较低,碳源基本没有被利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其中表层0-10cm表现为苜蓿-休闲模式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较强,10-30cm土层表现为苜蓿连作模式土壤微生物代谢能力较强。
其他文献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工业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从专业市场或出口加工生产米看,我国服装的主产区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苏、上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税务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税务信息化工作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对税收信息化研究现状、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以及税收地理
三级响应状态下,有关抗疫的决策权已经更多地落到了市一级,这意味着各地可更好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更精准的决策部署$$我们顺利地启动了规上工业企业复产的“马达”,也要看
报纸
<正>汪曾祺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具有士大夫品位的作家。其创作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幽远的审美韵味吸引着广大读者。研究界见仁见智,卓见纷纭。但在我看来,对其进行浪漫主义解读
回顾国内外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并总结了其优缺点及其适用性,提出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控制和管
在外界看来,在中国这个男性主导的企业家群体结构中,董明珠身上具有强烈的标签,例如“强悍”、“中国制造代言人”、“铁娘子”。
黄台电厂7号机组是东方汽轮机厂生产的 N300-165/535/535型高温高压30万 KW 机组。自1987年底投运以来,该机组第11级叶轮在1988年5月由于叶片断裂使第60片叶片处的轮缘产生
煤气消耗是焦炉能耗的主要部分,经分析得出导致1#炉煤气消耗偏高的原因包括炉体串漏、蓄顶吸力调整不标准、加热煤气过剩等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方案并实施后,煤气消
会议
推荐系统能有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协同过滤是推荐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用户-物品评分矩阵计算,但实际的评分矩阵往往数据量大而且较为稀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目前我校校园足球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了制约我校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我校校园足球发展的对策,让足球在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