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oysongenum菌丝体综合利用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andy136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是发酵制药工业的主要副产品,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碱溶性多糖和壳聚糖,在其细胞膜上存在有一定量的麦角固醇。对其综合利用进行开发研究,使这一生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对于其它废菌丝体的利用有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对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碱溶性多糖组分的结构研究,证明为线性结构的(1→3)-α-D葡聚糖,其分子量为180kDa;分离提取方面,影响(1→3)-α-D-glucan提取的条件因素主要包括反应温度、提取时间、NaOH溶液浓度和反应体系的固液比。根据单因素条件优化试验结果,有利于(1→3)-a-D葡聚糖提取的温度范围是70一90℃,适宜的提取时间应在120-150min, NaOH溶液浓度应选择2mol/L左右,选择4-6倍湿菌体的碱液,提取的(1→3)-α-D葡聚糖为干菌重的6.5%左右。对于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麦角固醇的分离提取,在80℃进行皂化反应,最佳NaOH浓度为2.0mol/L,皂化时碱液用量为大约3倍于湿菌体,皂化2小时,最佳的乙醇用量为20%,麦角固醇的提取量接近最高,提取量为5.8mg/g干菌体。萃取过程中最佳萃取温度定为50℃,萃取所用石油醚体积为80m1/100g湿菌体,两次萃取可以萃取出大约95%的麦角固醇。经一次结晶得到淡黄色的晶体,收率为52.1%;二次结晶得到白色晶体,收率为65.7%,纯度95.7%;结晶总收率为34.3%。所得麦角固醇晶体在石油醚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峰的波长分别为294nm,282nm,272nm,261nm对于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壳聚糖的分离提取,脱乙酰过程的NaOH浓度达到2mol/L,温度达到80℃左右,大约2.5小时后,甲壳素脱乙酰化反应达到较高程度。提取时适宜的盐酸浓度为2%左右。所得壳聚糖脱乙酰度为87%,得率4.8%,分子量在一万道尔顿左右的约占71.2%,而分子量在五万,三万道尔顿左右的壳聚糖分别约占18.4%和10.4%。以上实验研究表明,在麦角固醇的提取过程中,皂化反应是关键步骤:在提取壳聚糖的过程中,脱乙酰化反应是关键步骤;同时,碱溶性多糖的提取过程中,溶解是关键步骤。在这些步骤中,碱的有效利用对产量和成本及废液排放量有重要影响。据此设计从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ngenum菌丝体联合提取(1→3)-α-D葡聚糖,壳聚糖和麦角固醇的工艺流程,研究提取条件,进行初步放大试验,对随之产生的含盐有机废水进行厌氧发酵利用和培养粘红酵母生产β-胡萝卜素的初步试验。试验表明,NaOH浓度影响麦角固醇和壳聚糖产量,乙醇的加入促进了皂化反应和脱乙酰化反应。在85℃2M NaOH和20%乙醇条件下,反应1.5小时,产物麦角固醇为干菌体0.58%,(1→3)-α-D-葡聚糖为干菌体6.7%,壳聚糖为干菌体6.3%,脱乙酰度87%。鉴于该工艺系统的复杂性,本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通过建立一个两层人工神经网络,隐层的传递函数采用tan-sigmoid,输出层采用线性传递函数,隐层神经元初步设为4个,网络输出层设计为两个神经元,网络训练采用Levengerg-Marquardt算法,得到结果显示隐含层结点数对训练误差的影响较大,在有九个结点时最优,训练数据和实验数据呈线性关系,斜率和线性相关系数均为1。经实验验证,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数据与实验测得数据基本吻合。根据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果,综合物料消耗,实验条件确定为NaOH温度85℃,液固比2.5:1,时间120min,乙醇25%,此时模拟结果壳聚糖产率6.5971%,麦角固醇产率5.9015%0,实际试验结果为壳聚糖产率6.43%,麦角固醇产率5.85%0。基于以上研究,进行4批次的初步放大试验,每批投料10Kg,初步放大试验结果为麦角固醇、葡聚糖、壳聚糖的平均产量为:麦角固醇(0.665%),葡聚糖(6.76%),壳聚糖(4.373%)。结果与实验室试验结果相近。麦角固醇结晶后晶体纯度93.5%。壳聚糖纯度分析为95.4%。对工艺过程产生的含盐有机废水,采用厌氧发酵处理,含驯化产甲烷污泥的反应器运行40天并达到稳定,处理废水100ml/day可产甲烷70m1,出水COD降低至3000mg/L以下。废水直接培养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至第6天生物量可达9g/L, COD去除效率最大可达50%;补加1%葡萄糖,至第7天生物量达到最大,达到13g/L, COD去除率可达65%。此时粘红酵母生物量中β-胡萝卜素可达0.25mg/g,废水可生产p-胡萝卜素3.3mg/L。对于(1→3)-α-D-葡聚糖的利用,开展了用作脂肪酶固定化载体的研究及合成葡聚糖季铵盐的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水不溶性(1→3)-α-D-glucan经成球、活化,用于脂肪酶Candida sp. lipase(EC3.1.1.3).的固定化,得到的微球具有蛋白负载量1.41mg/g,负载收率31.3%,比活26.8U/mg,酶活收率83.8%。通过将脂肪酶固定在(1→3)-α-D-葡聚糖上,其热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45℃条件下2小时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仍保持80%以上,55℃条件下,2小时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保持在70%以上,65℃下,0.5小时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仍可保持50%。45、55℃下固定化脂肪酶酶活下降较慢。在室温条件下,固定化脂肪酶储存2个月,酶活无明显下降。脂肪酶通过固定化,在连续使用10次后,其活性仍然保持80%以上。(1→3)-α-D-葡聚糖与缩水甘油基三甲基季铵盐酸盐(GTMAC)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合成的季铵盐表现出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该葡聚糖季铵盐对大肠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1.0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浓度为2.0mg/ml。葡聚糖季铵盐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而发挥抗菌作用。由壳聚糖降解制备的壳低聚糖是一种生物制剂,用于抗西瓜枯萎病的大田实验及抗棉花枯萎病的试验研究。实验表明,5%壳低聚糖水剂灌根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使用的剂量在200-600倍,采用灌根的方法在发生枯萎病初期施药或发病之前施药可有效控制西瓜枯萎病病情的发展。通过时间及地域效果比较说明其防治效果基本稳定。壳低聚糖抗棉花枯萎病方面,对棉花出苗率有促进作用,壳低聚糖处理后株高和根长均高于对照药剂处理,病死率则相对低于对照药剂,但防效均达到70%以上。
其他文献
复杂背景下红外弱小目标检测与追踪技术一直是遥感成像应用领域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利用高帧频红外面阵成像系统采集到图像的强帧间相关性特征,设计了一种多帧累加的时域
ERP系统的相关概述(1)ERP系统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全称企业资源计划.主要是指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企业的管理与信息融合为一体,借助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
期刊
<正>汽车灯光为汽车行驶提供照明和信号功能,尽管属于小器件,但对整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如同眼睛之对于人。国际上一项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超过50万人
目的探究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选取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观察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小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筑行业始终受到各方的关注,工程财务管理的水平直接会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当
以二茂铁和不同三芳胺作为供电基团,通过共轭方式将其连接到卟啉或氟硼化合物上,从而得到三类具有“推-拉”式结构的有机染料,依次分别为:二茂铁-卟啉染料、三芳胺-卟啉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