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作为公司的核心财务决策,对公司的价值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为企业的成长性以及未来现金流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普遍存在投资热情过高,非效率投资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企业非效率投资的问题日益凸显。在以往的研究中,理论上的分析多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假设,分析引起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因素。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由于其假设条件的限制,基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的传统投资理论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以往的经典理性人假设逐渐被打破,学者将现实中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非理性状态加入模型当中,基于管理者的认知偏差提出了过度自信的理论。同时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对投资决策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行为财务理论,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来研究非效率投资问题。由于企业所有权性质的不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的表现以及企业整体的投资效率都具有较大差异。在我国,较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资源获得的渠道及成本方面都存在很大优势,而资源配置的优劣直接影响投资效率。另外,在补贴方面,国有企业往往享受高额的政府补贴,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占有更为优势地位,所受到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外部融资的成本较低,资金更为充足。这使得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比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从而更多导致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对此,本文以行为财务理论为依据,通过选取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比分析国有、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非效率投资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不同所有权性质下这种影响关系存在差异。相比民营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容易导致非效率,且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容易产生投资过度。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本文从完善管理者的选拔、激励和监督机制,完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约束机制,针对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提出对策建议,缓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本文立足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和背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视角研究其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行为金融学理论的研究内容,拓宽了有关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视野,补充了已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