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现实表达” ——拉斯·埃林与艾德里安·格尼的绘画情境比较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w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诞”起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以及社会状况的变故,而引发形而上的痛苦感受与无意义无希望的生命体验,它出现于二战之后的西方世界的社会经历,人们经历战后的信仰崩塌、理想破灭,导致人们对生存价值与存在意义产生迷失的无力感,因此,“荒诞”成为现代人类面对生活困境解放的出口,是对世界理想幻灭的对抗。本文试以挪威艺术家拉斯·埃林和罗马尼亚艺术家艾德里安·格尼绘画作品中的“荒诞性”的情境为个案,研究绘画中的“荒诞性”语言的生成与表达。文章首先对“荒诞主义”的研究入手,考察哲学中“荒诞”的基本含义。其次,研究“荒诞主义”在戏剧上的表达方式和理论观念,最后,从艺术史的绘画作品中探索绘画中“荒诞性”表达的历史渊源,结合了当代西方具象绘画中荒诞的寓言意义和语言,分析具象绘画中荒诞语言的特点。通过对两位艺术家个体艺术语言的解形式的多样性表达的解读,探索“荒诞”是如何在当代的具象绘画中得到延伸与拓展。
其他文献
借助非遗的发展热潮,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越来越充分的被世人所知晓。而中华文化博物精深,亟弘播之,对其发展与传承犹有定限。当下对于温州地区的非遗项目——乐清细纹刻纸的展示方式主要还是沿袭传统博物馆、展示馆等固有空间的展览展示方式,作品成果为主要的展示对象,以图文结合为主的静态展示模式。在展示过程中,对于技艺的展示也存在时效性或展示缺失的问题,以展览的形式进行的文化展示缺少非遗文化活力的体现,也缺少非
学位
当下视频游戏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游戏占据了大众的碎片化时间,人们开始追求具有交互性和娱乐性的精神体验,“沉浸感”也成为了很多游戏开发者需要深入探究的必要元素。许多大型游戏给予玩家身临其境般的视听体验,使游戏用户沉浸于虚拟游戏世界中,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放置类游戏则反其道而行之,没有令人沉浸的精美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剧情,内容轻度、玩法简单,通过欢快轻松的游
学位
自后现代以来的艺术创作中,身份和自我建构是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常常涉及到的主题,作者通过对辛迪·舍曼的艺术创作的个案分析,论证了角色扮演作为图像背后的艺术策略,是常常被艺术家用于身份消解和自我重构的一种映射方式。但在国内外关于辛迪·舍曼的研究中往往将其创作中的身份消解等同于艺术家主体性的消解,舍曼本人也曾说“我只是碰巧成为自己的模特”,强调其将自己作为模特实为一种偶然之选,而非自恋式的或夸耀性的
学位
在多如繁星的动画类型中,家庭是最扎根于现实的题材,华语文化圈可谓世界范围内最重视家庭的社会群体之一。萌生于此地区的家庭题材动画作品丰富而优秀,展现现代中华民族家庭面貌,同时涵有中华传统的家庭道德;它将俗世与幻想融为一体,展示了许多鲜活的动画角色。为了解华语地区家庭动画的丰富多样,本文从角色构成方面着手开展研究,且认识到不同华语地区的家庭文化在同时代内的差异,并基于此差异来寻找华语地区家庭动画角色构
学位
《郑文公碑》作为北碑代表作之一,自清代碑学兴起后逐渐被众书家所重视学习,它的存在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北朝书风已从古朴粗狂向端庄流丽变化,结体由险峻奇绝向平正宽结发展,用笔由方锐厚实向方圆结合变化。《郑文公碑》以其用笔的遒劲圆厚和结体的平正宽结得到诸家的认可,这两大书风特点也是后世书家学习取法的重点。本文按照时间背景以分析康有为、于右任、王蘧常等代表书家对《郑文公碑》的取法路径为主,通过对这几位书家的作
学位
水印版画是注重间接性表达的艺术,它的制作过程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方式不是直接的所见即所得,而是要通过版的转印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艺术家的想法,然后还必须通过观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核。版画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种类,印痕是它的艺术语言,对版画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本文将关注点定睛于水印版画的印痕研究中,对水印版画印痕的概念,分析了水印版画印痕形成的因素。笔者在学习研究的
学位
民族文化的复兴往往是从总结自己的文化遗产开始的。近年来地方戏曲艺术的社会价值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发现新媒体时代下的地方戏曲正在衰退,而作为福建地方戏曲代表之一的莆仙戏,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之高与其面临式微传承乏力的境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突显出对传播创新路径的探索具有迫切性。目前,发现莆仙戏传播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受众缺乏戏曲程式认知;其二新旧传播形态
学位
明代中期吴地繁荣富庶,文人雅士聚集。在如此优越的生活及艺术环境下,出身官宦人家的文徵明在诗、书、画都达到了一定的造诣,在文学艺术上有着非凡的表现。作为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与历代文人画家喜好相同,在花鸟画作上尤为喜爱兰竹题材,后世有“文兰”之誉。本文以文徵明《竹兰石图》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文徵明的生活时代及文化背景引出此画与文人画的关系,对画家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绘画风格进行思考。其次从作品
学位
现代反乌托邦主题文本多是描述发生在“未来”世界可能性的一种形式,它所描绘的是与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相反的令人恐惧的极端恶劣的假想社群或社会。反乌托邦叙事文本下的影视作品一般表达的是对当下现实的环境、政治、道德、法律、科技等方面的思考与担忧,大多具有强烈的讽刺、警醒意味。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后现代语境和后人类主义思想下,笔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反乌托邦意蕴,这些作品无论在叙事文本和
学位
镜子这一人们日常中常见的用品,在西方艺术中是常见的母题,并且早已在艺术创作的课题中成为重要象征物。纵观学术史,国内外尚有有关“镜子的历史”以及镜子之于艺术的关联的研究,但罕有以创作者结合个体对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来进行创作尝试的先例。首先,笔者会根据时间线索梳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艺术中有关“镜子”概念之于艺术的思索,以及艺术空间与思潮脉络中指向空间关系及主客体的部分,对照西方经典绘画中反复出现的“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