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胰腺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也成为危害健康的常见疾病,病理学类型上以胰体尾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浆液性囊腺瘤及粘液性囊腺瘤多见。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是胰体尾肿瘤的标准术式,良性疾病一般选择保留脾脏,交界性及恶性肿瘤则进行联合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但该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以临床相关性胰瘘(Clinically relevant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CR-POPF)最多见。CR-POPF严重影响了行胰腺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明显增加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使患者术后的短期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如何降低DP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现如今所有胰腺外科医生关注的话题,许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也随之开展,但是均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因素和预防措施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和寻找。目的:分析胰体尾切除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从而尝试通过高危因素预测胰瘘的发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减少CR-POPF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及出发点。方法:使用联众病例浏览系统回顾性收集、整理及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54例胰体尾切除术病人的术前及术后第一天的临床资料,筛选后使用SPSS22.0对其中29个临床因素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连续性变量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单因素分析中连续性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制定界限值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胰瘘分级标准采用2016年国际胰瘘研究小组更新版标准。结果:胰体尾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的单因素分析提示:体重指数(P=0.04),术前ALT水平(P=0.04),术前(P=0.001)及术后第一天前白蛋白水平(P=0.04)、术后第一天引流量(P=0.003)、术后第一天血糖水平(P=0.03)、合并糖尿病病史(P=0.01)及较高的ASA评分(P=0.02)为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ALT水平(OR=0.98,P=0.03)及术后第一天引流量(OR=0.99,P=0.02)为临床相关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结果表明当术后第一天引流量>87.5ml时,CR-POPF发生率明显上升(30.6%和11.9%,P=0.004),敏感性为63.3%,特异性为65.3%。当术前ALT水平>20.5IU/L时,CR-POPF发生率明显上升(30.7%和13.9%,P=0.011),敏感性为53.3%,特异性为71.0%。结论:本文通过分析154例胰体尾切除术病人围术期资料,得出DP术后CR-POPF的高危因素为体重指数、术前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术前及术后第一天前白蛋白水平、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术后第一天血糖水平、合并糖尿病病史及ASA评分,其中第一天引流量及术前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是CR-PO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结论仍需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