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论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int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包括经济侵略、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其中文化侵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的威力不亚于核武器对敌对国人民的伤害。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深入研讨日本侵华的问题。通过从历史、政治、宗教、教育等诸方面,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侵略的罪恶行径进行阐述和透析。 纵观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界和政界不断通过学术的方式,逐步提出侵华理论和方针,并为政府所接受;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入侵中国后,利用文化侵略的各种形式为侵华服务。为达到占有中国人的“心”的目的,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文化事业方针,同时成立了对华文化侵略的各种组织,从制度上和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对华文化侵略得以大规模实施,并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为牢固掌控中国人的思想,日本从控制新闻媒介和操纵舆论,对中国人民进行种种诱骗宣传,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巩固殖民统治秩序制造舆论;为更好地同化中国人,使中国人亲日、崇日和媚日,日本通过建立奴化教育体制,恢复整顿各级学校,撤换、更改教材,加强日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奴化教育。其中重点用日语教育来奴化中国人,特别是要使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日本人的统治,安于做日本人希望的良民。日军所到之处,还伴随着对中国名胜古迹、文物珍宝、图书典籍、教育机构的摧毁和劫掠,使中华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宗教作为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一翼,也沦为了文化侵略的武器。许多宗教派别离经叛道,大肆宣扬美化战争,表示支持侵华战争并参与了宗教侵略活动。 日本对华文化侵略旨在毁灭中华文化,扭曲中国人的意志,泯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使其永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顺民,从而达到亡族灭种、统治中国的阴险目的。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破坏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成果,打乱了我国正常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给中国人民及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具有欺骗性、隐蔽性、强制性、野蛮性、疯狂性和渗透面广等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危害性不可小觑。 反思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有利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有利于中日文化的友好交流。
其他文献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人和演说家。他是超验主义文学的创始人,超验丰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被誉为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
对于中国古代罪刑关系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内容已相当丰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罪刑关系是罪刑法定的,有的认为是罪刑非法定的,还有的认为两者兼而有之。通过对这几种观点的分析
江苏省教育会是清末创办最早、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性教育社团,在其存在22年的时间里,近代中国经历了晚清、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三个时期。政权的几经更迭,使得近代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儒家文化为本位的王朝政教交涉、儒释道三教和合的历史传统中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佛教一度
卫礼贤,原名Richard Wilhelm,1899年被德国基督教同善会派到“新殖民地胶州”(即青岛)从事教会工作,他作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但在返回德国时他却已经成为儒家信徒,并且在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史学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共存并进的发展格局。明清易代之际是中国史学史上私家修史的高潮时期,此时私家修史的主体明遗民史
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好比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文化的发展需要兼容并蓄不同民族的文化,语言的发展同样需要融合不同民族的语言,英汉词语互借现象是这种语
本文采用了“推力—拉力”的理论,主要从内部的推力和外在的拉力两个方面来考虑。内部的推力包括经济推力、社会推力、政治推力等,其中经济推力包括: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然灾害的
本文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从现代商业的视角对晋商的经营、管理战略以及商业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和分析,主要论述了晋商的崛起、晋商的的商业精神、晋商的经营管理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已经在各个行业日益凸现出来,服务行业的表现尤为明显,人力资本的质量高低已经成为决定旅游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