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剖面数据主要来源Argo等一些浮标和CTD、XBT等测量仪器,由于浮标随海水浮动的特性,以及测量仪器观测点的位置选取只针对特定的海洋现象,导致其温度观测剖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规律,这一特性使得剖面资料在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业务化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通过客观分析方法,将剖面资料处理形成科学、合理且能方便应用的三维网格化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采用基于温度梯度的并结合海表面温度信息的客观分析方法,重新构建三维网格温度初始场。在对剖面资料进行客观分析时,首先建立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拟合模型,拟合均方根误差平均值0.15℃,将温度的变化过程转化成温度梯度的变化过程,由温度梯度剖面生成温度梯度网格场,将海表温度作为对温度梯度积分的初值,由此构建三维网格温度初始场。为了提高三维温度场的精度,再采用海表面高度信息对下层温度场进行订正,通过将海表面高度与下层温度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的回归系数,即可将海表面高度信息反映到海洋内部,得到最终的三维网格温度分析场。对选取的试验区域结果分析,与现有的三维网格温度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0℃(EN4)和0.92℃(BOA),与温度初始场相比均方根误差降低0.10℃,相关性系数提升0.05,且不同深度精度均有提高。通过基于温度梯度与海表信息的客观分析方法,利用温度剖面资料构建了西北太平洋(E120-E180,0-N40)区域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逐月平均三维网格化温度场,水平分辨率为0.5°×0.5°,垂向深度范围5-700m,分为52层。通过与原始温度剖面、现有的三维网格温度数据集(BOA,EN4)以及现场观测资料(TAO)进行了误差分析。与原始温度剖面的均方根误差小于0.36℃,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97,在0.01的置信水平下,500m以上的可信度均超过55%;不同深度的温度与现有的数据集对比,相关性系数均超过0.8,并且5m层的误差最小,150m层的误差最大;与TAO数据进行对比,在100-200m深度的均方根误差超过1.0℃,其他深度温度偏差均小于0.5℃。由此说明构建的三维网格温度分析场(ORT)与实测数据存在一定的一致性。最后利用三维网格温度分析场进行了西北太平洋区域温度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的分析,与前人利用历史温度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西北太平洋逐月三维网格温度分析场是可信的,相对于现有的温度数据资料集,具有更多的中尺度信号,对研究海洋下层复杂的温度结构提供了可能,并且随着剖面数据的不断积累,所构建的网格温度分析场还可以作为海洋模式的初始场,来提高模拟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