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影是著名的作家、诗人、美食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她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K》(后改名为《英国的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术师》等、诗集《沉静的老虎》等,并屡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虹影本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练让她对于生活和社会有着不同常人的深刻思考,这一切在她的作品表现为其独有的风格。本文以虹影作品中对于苦难的描述入手,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虹影独特的苦难主题和意识,分析虹影作品中的苦难形象,探讨其苦难书写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虹影小说的苦难主题,分析了虹影小说作品中人物所遭受的生活的苦难、情感的苦难、漂泊的苦难,以及苦难的悲剧意蕴。第二章是虹影小说中的苦难形象。虹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苦难的形象,她以深刻细腻的笔触来刻画每一个人在生存和生活中所面临的精神困惑,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人在遭受苦难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反抗姿态。在虹影的笔下,有率真勇敢的女性、任性妄为的女性,有敢爱敢恨、情欲丰富的女性,每一个人都以超乎常人的勇敢来反抗生活的苦难,但是结局又都不完美,在令人感叹的同时无不哀其不幸。这些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命运悲苦型、个性反叛型和懵懂迷茫型。第三章从三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虹影小说中苦难书写的艺术特色:一是女性视角下的苦难书写,虹影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作为出发点,分析其有别于男性作家的苦难书写特点,以及探讨其女性视角对于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和丰富性的拓展;二是多重视角下的时空构造:虹影小说的叙事结构比较多变和丰富,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用多重时空转换的方式来构架小说结构,这种复杂的结构往往使得苦难的悲剧审美发挥到了极限。三是结构与意蕴,旨在探讨隐藏在虹影作品结构之中的“出逃、追寻、皈依”的模式以及其悲剧意蕴。第四章是虹影苦难书写的文化内涵,旨在探寻虹影小说中的苦难书写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特质与内涵,解析其作品中所表达的寻求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认同、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虹影个人的宗教信仰观以及她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她自身作为一个苦难形象对于苦难的消解予以综合探讨。虹影所创造的苦难世界,虽然很残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希望,而是在直面苦难、与苦难的斗争中增添了人生的希望。她对于苦难意识的理解,比普通人更为深刻,因为她个人从苦难中来,生命中所有的执念都具有更深的内涵,孤独但并不绝望,困苦却还有激情,这是虹影的精神世界,也是她对于苦难的消解,她的笔下心中,时刻都充满了对于生命的关爱,对于世界的悲悯情怀以及那些生存困境下的伤惋。宗教的救赎和自身对于苦难的消解,是虹影文学世界中最闪光的地方。她以平静的姿态来面对苦难,以深刻的笔触来刻画苦难,又以深厚的关怀来爱护苦难形象,这种平静之下暗藏波涛汹涌的表述方式,让读者在平静的语句中,体会到的却是心灵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