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保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张家界市位于武陵山脉东北部,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两栖动物种类丰富,但缺乏系统性的资源调查和分布格局研究。为了解湖南张家界市两栖动物资源情况,分析其垂直分布格局和物种丰富度地理分布格局,使用10 km×10 km网格将张家界市境内的桑植县、永定区和武陵源区划分成56个网格,并根据可达性、生境完整性、随机性原则,选取40个网格.2019年7月至8月、2019年9月、2020年6月至9月、2021年3月至4月,采用样线法对选定网格内的两栖动物开展实地调查。其中,桑植县、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和武陵源区调查网格数量分别为22个、16个、2个,样线数分别为71条、40条、7条。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二次项回归模型中选取后者构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垂直分布格局;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得出不同海拔段两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结合环境因子预测两栖动物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张家界市现已记录两栖动物49种,隶属2目10科25属,占全国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10.79%。其中,桑植县两栖动物共2目10科43种,资源丰富程度最高;永定区2目8科30种;武陵源区2目8科26种。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和桑植臭蛙((Odorrana sangzhiensis)为本次实地调查发现、已发表的新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5种,分别是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宽脊瑶螈(Yaotriton broadoridgus)、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黄斑拟小鲵和宽脊瑶螈仅分布于桑植县;峨眉髭蟾在桑植县和武陵源区分布,大鲵和虎纹蛙在桑植县、武陵源区和永定区均有分布。(2)从动物区系看,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以东洋界华中-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混杂有华中区物种和华中-西南区共有种。从生态类型看,流水型(R)占优。从受危程度和保护级别看,桑植县两栖动物的受胁程度较高,其次为武陵源区,最低为永定区。从区域多样性看,武陵源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最高;桑植县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永定区,但多样性和均匀度方面低于永定区。网格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在张家界市西北部和中部。(3)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海拔在900 m以下,物种数在24种及以上;主要分布生境为河流和常绿阔叶林,在海拔500-700m物种数达到峰值。其中,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棘腹蛙(Quasipaa spinosa)、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大鲵的分布范围最广,分布幅度差在海拔1 300 m左右;卢氏臭蛙(Odorrana chloronota)、桑植臭蛙、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白线树蛙(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分布范围最小,分布幅度均在海拔300m以内。二次项回归曲线拟合曲线呈现先增后减的中峰格局,且解释程度仅有10%(R2=0.102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在不同海拔段间存在物种组成的差异。(4)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模型拟合最佳变量,分别是平均日温差(BIO2)、最高气温(BIO5)、最干季平均降雨量(BIO17)、最冷季降雨量(BIO19)。采用叠加分析得出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丰富度最高的区域在桑植县西北部,物种数最高为12-15种;其次为桑植县东北部、永定区东南部和武陵源区中部偏东区域,物种数最高为8-12种。综合结果表明,张家界市两栖动物丰富度较高的区域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对比刀切法结果显示贡献率前三的因子是最高气温(BIO5),最干季平均降雨量(BIO17)、平均日温差(BIO2),贡献率分布别为49.94±40.34%、20.07±28.29、18.33±32.46,排序重要性为 54.24±40.32、13.87±24.08、19.75±32.32。根据两栖动物濒危程度高、保护力度不足、缺乏长期监测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栖息地保护和修复;②加大执法力度;③加快保护小区建设;④开展长期科研监测;⑤加强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