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诞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现已成为国际金融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创新之一。其基本运作机制是以预期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通过资产重组、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技术对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重新分配和组合后,发行权益或者债务凭证的结构性融资的过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具备的结构性融资功能,在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从而使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以及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和方式选择。同时,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入市,丰富了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投资收益,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这一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鼓励与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政策的频繁陆续出台,加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结合“三期叠加”的经济阶段特征以及资本市场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从市场基础、市场动力、市场环境和市场经验四个角度,论证了我国目前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第二,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探讨和分析研究,引入美国次贷危机作为风险案例,分析其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关系及其产生原因,梳理出可以为我国所借鉴的经验和教训。(第四章)第三,通过建元案例分析反映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现状,暴露出我国试点模式存在政府参与程度不够、基础资产质量监管缺位、财产信托模式下证券化成本较高的问题。第五章第四,根据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现状及市场发展条件要求,提出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模式选择方案设计以及相关政策建议。模式选择方面,采取分步走战略,即扩大试点阶段、优化完善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分别对不同阶段下的运作流程和参与的主体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政策建议方面,在一级市场层面,一要完善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贷款相结合的住房融资模式,重点应放在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健全和管理方式优化方面;二要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加快金融创新,防范基础资产信用风险,规范住房贷款审批流程;三要建立政府担保与商业保险互为补充的住房抵押贷款混合保险模式;四要加快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在二级市场层面,一要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二要制定资产证券化上位法,搭建完备的资产证券化法律框架体系;三要全面呼应巴塞尔协议,完善我国资产证券化监管体系;四要建立权威的第三方估值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评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