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其理论指导贯穿于党的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党的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因而党的政策运行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把党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政策,通过执行政策把政策付诸实践,并通过评估政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党的政策和理论的过程,是以党的政策为中介的党的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互动创新过程。 在新世纪,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需要,如何在党的政策运行过程中实现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互动创新,这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所应该着力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力图以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互动关系为视角,通过对党的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党的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及对策,揭示党的政策运行过程的规律,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应该怎样把党的理论化为党的政策,把党的政策化为党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党的政策与理论。 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能否把党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政策,把政策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党的政策和理论,是他们是否具备适应党的事业需要的政治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有所帮助。 因此,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阐述党的政策运行过程中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党的政策运行过程中实现党的理论、政策、实践的互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有所帮助。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述党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在党的政策运行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党的理论决定党的政策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说明代表人民的利益应该是党的政策的价值取向。党的政策作为党的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既是党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载体,又是指导党的实践的活动规则。党的实践是检验党的政策与理论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标准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其不断发展和深化的产物。 第二章阐述在党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党的理论如何化为党的政策。制定党的政策必须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因此必须自觉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制定政策,改造客观世界。但也要摒弃以理论作为教条来剪裁无限丰富、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做法。党作为政策主体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当前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党的政策的制定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国情。党的理论决定了在制定党的政策时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因此,党作为政策主体必须倾听群众呼声,尊重人民意愿,制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指导,正确认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逐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第三章阐述党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党的政策如何化为党的实践。党的政策是全党的行动准则,但只对党的组织和成员具有约束力。要使党的政策变成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指导全国人民实践的行为准则,还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使其变成国家的公共政策。在执政条件下,党的政策指导国家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是党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党的政策执行不力或是在政策执行中以党代政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党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因此,本章首先对公共政策作出界定,并分析党的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论述党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党政关系来探讨理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党政关系的途径和使党的政策指导制定公共政策顺利进行的正确途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党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 第四章阐述党的政策评估过程中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创新党的政策与理论。党的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政策这个中介进行,反过来,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也要通过政策这个中介进行。党的理论指导制定政策,通过执行政策的实践来检验政策,并进而通过检验政策来检验指导制定政策的理论。党的政策和理论都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得到发展,而衡量政策实践的结果必须通过政策评估来进行。因此,本章首先分析政策评估的含义和作用,探讨改进我国政策评估的途径;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总结和分析在实践中检验与调整党的政策的成就和经验,并对如何正确总结实践经验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接着指出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党的理论正是以在其指导下制定的政策的实践效果为依据得到检验和发展的,应该根据实践的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党的理论。当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