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原貌——梁实秋主编的《平明》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实在论的历史研究方法,对梁实秋1938年12月1日正式接编《平明》时发表的《编者的话》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论争的过程进行详尽的梳理,对梁实秋担任《平明》主编期间刊载的文章进行分类研究,还原《平明》的历史原貌,从而对当年的那场论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梁实秋的编辑生涯及《平明》的办刊宗旨。第二章“与抗战无关”论的论辩,第一节展示“与抗战无关”论的全部过程,第二节论争者批判色彩较浓的文章的特点:一是断章取义;二是大多数批评者认为,抗战时期根本不存在“与抗战无关”的材料;三是袭用将文学批评上升到政治批判的方法。第三节总结出论争的实质是文学观念的论争,“与抗战无关”是梁实秋文学人性论的张扬。第四节后人对“与抗战无关”论认识的变化,第一是与众不同的评价,金满成,梁佳萝,柯灵都对此问题提出过不同看法。第二是权威文学史对其评价的变化,各种文学史评价的变化恰恰体现了文学史家的文学史观的变化,也反映了对梁实秋及其那场论争的评价,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公正。第三章《平明》研究。第一节戏剧专刊研究,第二节散文研究,第三节诗歌研究。《平明》上刊载的文章,是梁实秋征稿标准的体现,是梁实秋文学人性论张扬的表现,而不是如左派批评家们所指责的那样,是蓄意鼓吹“与抗战无关”论。
其他文献
本文以六个年份《解放日报》国际新闻的定量分析为素材和基础,考察了新闻标题中的修辞现象。从遣词炼句、辞格的使用和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三个角度出发,认为新闻标题的修辞使用
20世纪90年代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的后殖民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批评研究中挑战西方权威话语、建设中国本土文化、建构中国文化批评主体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和语言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了留学生习得动词“到”作为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发现,动词“到”作为结果补语根据动词和名词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四
学位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力求充分贴合所教学生的主观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策略,结合相关教学实践经验,以“疑问”“生活”及“手段”为切入点,就切实提高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