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nsulin-producing cells,IPCs)的研究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可能是干细胞中的一类有希望的候选细胞,该类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明显的可塑性。许多体外研究已经将骨髓干细胞成功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将其移植到糖尿病大鼠体内可以逆转高血糖,但是离体干细胞移植存在易污染、易变异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探讨胃泌素(Gastrin)联合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是否能将骨髓干细胞体内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研究分化后的细胞对大鼠糖尿病是否有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1、药物与试剂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tion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商品名特尔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胃泌素(Gastrin),小鼠抗大鼠胰岛素单克隆抗体,即用型SABC试剂盒和DAB显色剂,大鼠血清胰岛素试剂盒。2、动物分组与处理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动员组和动员并诱导组4组,每组10只。后三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2%STZ(55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动员组皮下注射rhG-CSF(商品名特尔津,10mg/kg.d),连续5天,动员并诱导组皮下注射rhG-CSF(商品名特尔津,10mg/kg.d),连续5天,在注射动员剂第2天开始同时腹腔注射3ug/mLGastrin(3ug/kg.d)和3ug/mLEGF(1ug/kg.d),连续14天,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同时腹腔注射相当剂量的生理盐水。3、检测指标及方法实验过程中每周测体重,每2周测一次血糖,给药前和实验终止时各取血测空腹胰岛素一次(ELISA法),至10周实验终止时10%水和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取肝脏、脾脏、胰腺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其中胰岛素染色阳性细胞的表达。经图像采集分析系统对各组胰腺中胰岛素染色阳性细胞区域占胰岛区域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1、生化检测结果给药前糖尿病组、动员组、动员并诱导组血糖、胰岛素无明显差异。给药结束后动员组和动员并诱导组血糖均高于正常组,但较糖尿病组均下降(P<0.05),实验终止时动员并诱导组血糖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1),但仍高于正常组;胰岛素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动员组血糖和胰岛素与糖尿病组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病程中正常组体重始终高于其它各组(P<0.05)。2、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结果实验终止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胰腺中胰岛素阳性细胞百分比发现正常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动员并诱导组低于正常组但是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5)和动员组(P<0.05),而动员组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动员并诱导组的肝脏中发现胰岛素染色阳性细胞表达,但脾脏中没有发现表达。其他各组肝脏脾脏中均没有胰岛素染色阳性细胞表达。结论1、胃泌素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可以将骨髓干细胞体内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2、由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对大鼠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