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是我国高校的集中建设时期。在此期间,通过大量的建设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校园规划理念和空间形态。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缺憾与不足。近几年,国内大量开辟修建新校址的趋势已有所减缓,大学校园开始进入自我更新和日臻完善的新阶段。由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历史性与阶段性,所以需要不断地对设计目标进行调整,营造符合现代教育模式需求的公共空间。本文运用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公共空间的属性、公共空间与受众的互动关系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当下较为典型的校园形态,对几种形态的空间特点、发展动态与利弊进行阐述与讨论。基于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的探讨,提出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应当采取动态持续的设计手段,并且在营造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有使用者的参与。注重营造空间的层次和边界,避免产生一些尺度过大和均质化的问题。同时,还需营造合适的“空白”空间,给师生们的校园交流和互动形式带来更多样的可能。最后,结合作者参与的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实践,进一步阐述和验证设计思想的合理性与适应性。期望能为未来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及老校园在进一步优化和改善空间环境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