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流行语是微传播时代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PC文化的必然产物。网络流行语作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现了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一部分语言,因其流传领域广,传播速度快,影响深远。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网络流行语经过十余年的演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成为反映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情绪、生存方式的风向标。对网络流行语这一新兴语言现象的文化内涵分析,对于文化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与流行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对于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研究涉及较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又具有巨大社会效应以及学术的必要性。本文从文艺学科的文化研究入手,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武器,结合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实际国情,以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80后、90后的文化心理为突破口,并力图跳出伯明翰学派历史背景的束缚,做到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的观照,实现亚文化理论的再语境化,深入分析亚文化视域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特征与价值。全文分为绪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特征、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价值与规范和结语五个部分。第一章从网络流行语的语料来源与分类、生成原因与流行机制、使用主体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第二章将网络流行语置于亚文化视域下探讨其独特的亚文化内涵与表征,提出网络流行语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和批判性等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与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景观,带有强烈的对主流文化和主流话语霸权的颠覆和抵抗的色彩,具有鲜明的抵抗性。网络流行语的边缘性体现在网络流行语使用主体的青年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他们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在父辈主流文化影响下生活、生存,一直以来就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社会意识形态上具有边缘性,部分语言存在着语意模糊、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问题,与传统精英书面语言表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也使它不易被主流传统语言接纳,大多只能以边缘化形式存在与亚文化体系中。网络流行语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它是聚焦社会现实生活的时代产物。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与传播,促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丑陋,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批判。第三章是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价值与规范,分析网络流行语能促使主流文化创新和丰饶网络文化等文化功用和以亚文化方式协商微观政治和达成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认同等价值。同时分析网络流行语存在的文化伤害和网络文明缺失等不足,分析网络流行语未来走向和难以摆脱被主流文化“融合”、“收编”的命运。本文将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着重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抵抗性、边缘性与批判性等亚文化特征,以期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做出补充,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激发对网络流行语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彰显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内涵以及青年使用者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所达成的群体认同。本文寄望于能给以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并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数位时代的文化传播现象,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