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农药防治农业害虫具有安全、有效、持久的特点,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3R问题(Resistance.Resurgence.Residue)。但是,生物防治也存在田间防治效果不稳定、成本高等缺点。利用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是当前生物防治措施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应用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天敌昆虫就是赤眼蜂。利用赤眼蜂来防治农业害虫,具有操作简便、易推广的优点,但是防治效果仅为60%左右。本试验目的是把生物防治中两种主要手段即生物农药和人工释放卵寄生蜂结合起来,以期进一步提高赤眼蜂田间防治效果。 本文通过载菌蜂有效性试验、载菌蜂生物学特性研究、半自然条件下和自然条件下载菌赤眼蜂防治效果以及载菌器具的研制等五部分实验研究,明确了载菌赤眼蜂传递生物农药防治害虫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载菌蜂生物特性研究及防治效果的初步评价,证明携菌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可行性以及载菌蜂所载生物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 同位素P32标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所携带的微生物菌制剂载菌赤眼蜂释放于田间,二周后田间采集玉米螟幼虫50头,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吕焱老师提供的HF-408自动定标器进行同位素放射性测定,重复二次。16头活虫体内检测到较强放射性,部分虫体的放射性比标底要高出200贝克,这16头活虫的放射性平均值要比对照高107贝克。本实验表明,载菌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的BT制剂成功地传递到了玉米螟幼虫的体内。 为测定室内条件下赤眼蜂携菌后的防效,用人工玻璃接种箱方法诱导载菌赤眼蜂于在玉米螟卵上寄生,接种一天后在人工饲料饲养玉米螟,调查统计孵化后幼虫的死亡率:另外在无菌条件下用BT粉剂和蒸馏水配制成一系列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微量进样器取4ul菌液喷于不同卵龄的玉米螟卵块的表面,调查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和幼虫的死亡率。结果表明,由于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的习性,载菌蜂在寄生过程中成功地把携带的昆虫致病茵传递到孵化的幼虫体内,幼虫较正死亡率为30%。单个卵块感染上的致病菌芽孢数量达到1万孢子量时就可以产生显著的防治效果(经测定,载菌蜂在理想情况下可载108孢子量的BT菌粉)。防治效果可以达到11%。 载菌量测定的实验,用分光光度计和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无菌水洗脱载菌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的菌粉液浓度,并用公式(孢子量=浓度*体积*6.25X1010个/毫克)换算得载菌量:单蜂载菌量在107和108个芽孢之间。用稀释平板法测定载菌松毛虫赤眼蜂携带的菌粉数量大约为108个孢子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载菌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效果的初步研究 温湿度对载菌赤眼蜂寿命和寄生潜能影响的研究表明,载菌蜂携带菌粉后寿命、寄生潜能与没有携带菌粉的赤眼蜂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半自然条件下,分二次调查载菌蜂的寄生潜能。结果表明:载菌松毛虫赤眼蜂的卵寄生率与非载菌蜂的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 选用松毛虫赤眼蜂,分别携带苏云金芽袍杆菌粉剂(凡c1’了了ust加厂初多二:,’s少、苏云金芽袍杆菌原粉、白僵菌粉剂(介au厂。1口bassiana vuillemin)及引进、采集的其它菌种,在吉林农业大学农场玉米田分二次释放,防治第一代玉米螟幼虫.放蜂一个月后调查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9月份调查百株死虫数。结果表明:放载菌松毛虫赤眼蜂的玉米田和未载菌的松毛虫赤眼蜂相比,玉米螟虫口减退率平均提高1 6.67%。玉米螟幼虫感病死亡率可提高25.8% 利用NE55电路和振荡电路原理研制出室内实验用载菌赤眼蜂发生装置,并在室内及半自然条件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能有效地培育并释放载菌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