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衰竭是一组临床少见的由各种原因的引起严重肝功能障碍或失代偿,逐步进展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腹水、黄疸、肝性脑病的症候群,死亡率极高。到目前为止,肝移植仍然是挽救肝衰竭患者的唯一可靠方法,但由于经济费用昂贵、供体受限及术后排异反应等因素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这促使人们寻求可替代的解决办法。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全球范围内使用较多的是分子吸附再循环,而国内开展较广泛的是血浆置换。近年来不同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联合应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回顾性分析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筛选适合人工肝治疗患者人群。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13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为人工肝组和对照组。人工肝组50例,对照组63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生化指标评价人工肝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临床症状人工肝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腹胀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前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昏迷患者转醒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室指标人工肝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及血脂、电解质紊乱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缩短、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血氨(NH3)、血肌酐(Scr)较前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白蛋白(ALB)、 D/T比值(血清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比率)、血小板(PLT)、血清钠(Na+)、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甘油三酯(TG)较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AchE)、总胆固醇(TC)明显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白细胞(WBC)、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疗效对比人工肝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分期存活率比较均为:急性>亚急性早期>亚急性中期>亚急性晚期>慢性,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晚期肝衰竭患者存活率比较,人工肝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预后分析年龄≥50岁、PTA降低、D/T比值下降、AFP下降、出现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脏萎缩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肝衰竭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内科治疗。2亚急性晚期肝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治疗仅能改善临床症状,可为患者向肝移植过渡准备,但无益于改善存活率。3年龄≥50岁、PTA降低、D/T比值下降、AFP下降、出现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脏萎缩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